編者的話

在各創作領域獨領風騷的作者們,對故鄉的動人書寫,源自個人成長的記憶,往往交織著大城、小鎮變遷的痕跡,紙頁上的每一個字,是生命鑲嵌於一方風土後,最無可磨滅的一枚印記。

光飛逝,三百六十五天濃縮成一張薄紙,轉眼間這一頁,又要翻過去了。動手前,回顧自己在過去一年裡寫下的編語,果然,有一半以上的內容,都與新冠病毒有關。

不過半年多前,大家還在分流上班、在家上學呢,疫情得控後,台灣又重回防疫模範生之列。誰知病毒從Alpha、Delta,又演化成Omicron,是防疫疲勞?還是病毒太刁鑽?一月起它突破防線,疫情再次升溫,辦公室裡同仁們紛紛預約起第三劑疫苗,只希望個人免疫力的提升,能幫台灣安度新年。

新的一年,也是民俗中的虎年,在道教信仰裡,驅邪除魔,正是虎爺的專長,由作者溫宗翰所寫的〈福虎生豐――壬寅年談虎民俗〉,詳述了虎信仰與虎文化,期待繼「牛」轉乾坤後,人人迎來「虎哇」發財又健康(台語)。

而過年前夕,逃不掉的,當然也包括了年終大掃除。本期【藏美日常】的〈健康就是美――建築物的延命術〉,分享了住宅的保養之道。台灣市容的沉痾,少不了與老舊建築的破敗有關,如果不選擇重建,好好保養,才能住得安全,同時延緩市容進一步的惡化。

與此同時,過年走春要去哪?撰述吳佳珍的〈橋下空間――不只是邊緣〉,提供了新選項。人口密度高的台灣,在平面道路用地有限的情況下,高架橋與高架道路,成為解決交通壅塞的方法。過去,橋下空間常因光照不足,廢氣過多,淪為城市的邊緣,除了拿來當假日花市、玉市,球場與計程車休息站外,多數人都選擇不靠近。但近年來,橋下空間搭配周遭環境的綠化、公園化,讓被遺忘的空間,逐漸重回中心,成為城市美感新亮點。

最後要向讀者報告的是,原本的【大家遊記】欄目,從本期開始,將改為【一方印記】。這是本系列第三度更名了,在各創作領域獨領風騷的作者們,對第一、第二乃至第三故鄉的動人書寫,源自個人成長的記憶,往往交織著大城、小鎮變遷的痕跡,紙頁上的每一個字,是生命鑲嵌於一方風土後,最無可磨滅的一枚印記。

本期前輩作家吳晟所寫的〈溪州――黑泥濃鄉〉,正是代表之一。倚台灣第一長河濁水溪而生的小鎮,生養一代代的溪州人。一如作者文末動人的敘述,「一輩子的戶籍所在地與通訊處,都在同一個地方,無須更換。在平穩的鄉居生活中,耕讀,教養一代又一代,是莫大的福分。」【一方印記】,將帶領讀者更多方的悠遊。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壬寅話虎

【本期封面】圖片/Gettylmages
東北虎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老虎,主要棲息在俄羅斯西伯利亞、朝鮮及中國東北。在過去一百年,野生老虎的數量下降了96%,世界自然基金會曾啟動保育計畫,希望今年野生老虎的數量可倍增,但目前仍不足四千隻,最大的問題就是盜獵以及棲息地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