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眾人口中的「泰北媽咪」劉小華親自造訪曾走過無數次的華人村寨,與泰北結緣將近三十年,與當地華人及在台僑生的淵源深厚,這一趟除了訪舊,也見證數十多年來景觀與人事的劇烈變化。

氣蒸騰的亞洲一號公路上,一行人從泰國清萊府緩緩駛向泰緬邊境。

這一次隨著【一方印記】〈情牽泰北──回首來時路〉作者劉小華親自造訪她曾走過無數次的華人村寨,她與泰北結緣將近三十年,與當地華人及在台僑生的淵源深厚,這一趟除了訪舊,也見證數十多年來景觀與人事的劇烈變化。一路上聽著劉小華講述著她與柏楊如何結緣、病榻中寫下「一群被遺忘的人,他們戰死,便與草木同朽,他們戰勝,仍是天地不容」的名句,一頁泰北華人的顛沛近代史在不斷移動的行旅中,逐漸立體清晰了起來。

與小華姊的相識是在十七年前《經典》採訪〈異域台灣──泰緬僑生的無盡漂流〉的報導現場,當時她為了泰緬無國籍難民爭取在台合法身分,我們在台北街頭採訪到這位帶領學生抗議的義氣大姊頭。再次見面時,她的青絲已經變成一頭白髮,但正義感一絲不減,由於對泰北孩子的真心關懷,也讓她成為眾人口中的「泰北媽咪」。

泰北華人圈裡複雜沉重的人情世故,她總能以寬闊的心胸,「哈哈哈」的爽朗笑聲輕輕帶過,大歷史悲苦敘事下也是一片雲淡風輕,正所謂「兩岸『怨』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建築台灣】〈擦亮空間記憶──歷史建築的活化再利用〉撰述鄭勝奕以高雄及台中的四棟建物為案例,探討歷史建築在實踐OT(Operation營運Transfer轉移)過程中的各種思辯,保存的價值在哪裡?作為商業利用的成敗、正負論述等,透過不懈地走訪,以及歷史調查員與當地文史工作者的協助,帶讀者進入逍遙園、田町齋場與摘星山莊、一德洋樓,了解古蹟保存歷程中,順舛各殊的命運。

猛看像一隻鴿子,實際上卻有多變面貌的東方蜂鷹是【自然寫真】〈蜂鷹.里山.觀察中〉的主角,這隻不時現身蜂場的猛禽,以蜂蛹及幼蟲為主食,而東方蜂鷹的遷徒及定居史仍有許多未知,是研究者近年來亟欲探索的謎團。一位蜂場主人在接受資深撰述白宜君採訪時說道:「每種生物的出現都是有原因的,人類與萬物是共生關係!」本期【安老想望】資深撰述胡毋意所撰寫的〈台版「共生」的實踐──門裡門外都是家〉談的則是另一種親疏、老幼共生,這種新的社群型態在台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之際,格外值得讀者注目。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文出自

擦亮空間記憶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建於一九二五年的林懋陽故居(一德洋樓),融合了閩日洋三種建築語彙,更融入了部分戰後的眷村建築,總共匯集了二〇年代、三〇年代、五〇年代等多個時代的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這些歷史建築過去大都被隱蔽在城市角落,歷經搶救保存活化再利用的過程,為城市留下獨一無二的歷史與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