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科學真不真?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可靠是因為科學有客觀的證據,而其所謂的客觀證據,就是科學的實驗結果,一點不錯,科學之所以能夠超越過往長久的自然哲學傳統,成就其在人類自然宇宙思維的主流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實驗作為。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所有的實驗都是科學家所設計,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實驗,也有它永不可避免的主觀選擇性。

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一閃一閃亮晶晶,好美

美麗的晨曦,總出現在黑夜之後;幸福的感覺,產生於苦難的折磨;心靈的洪災退後,會帶來一波波的豐收。只要保有樂觀進取的毅力,擁有知足感恩的心念,霧霾過後總會見青天。

飽覽海岸與水下生態 海洋博物誌

本書結合了喜愛水中攝影的臉書社群朋友,以豐富的圖片、插畫介紹台灣本土海洋多樣性,希望藉由認識與了解,能更珍視海洋裡的芸芸眾生。

由一位友人女兒追思亡父談起

齊格勒醫師與我們兩家人有許多難忘的回憶。我們最初步入醫學時,都選擇做精神科醫師,而後才轉為神經科,同時我們也都彼此尊重對方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並互相學習。我何其有幸認識這位仁人君子!

百攤台灣 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

速寫畫家鄭開翔將視角轉向街頭巷尾,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路邊攤」。讓我們從生存的一角,看見生活況味。

編者的話

今年適逢台南建城四百年,本期【特別報導】的書寫重點是,大航海時代「七鯤鯓」上的熱蘭遮城(紅毛城)以及本島上的普羅民遮堡(紅毛樓),也從荷蘭、西葡等國找到各種珍貴的古地圖,從中見識十六、十七世紀歐陸國家眼中的福爾摩沙島。

從生到死之間的距離

在不斷老死的過程中,生與死之間的距離是衰老。這雖然是人生的共同點,但可以不同的是:衰老的過程,生命的價值有輕重之分,使命有小大之別。做到了,生命才有非凡的意義,才有分量不輕的價值。

螢火相傳,照亮世間

每天用心看天下事,能發現悲苦和歡喜都在人間。悲苦的,就像今年的瘟疫,大家日日期待疫情消退;歡喜的,則是看見許多人發心行善。人間菩薩永不嫌少,發起一念善心,就是一道希望、光明。

實證的迷思 認知的局限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