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引 我從閱讀中練就的28個基本功

楊斯棓醫師在卸下臨床業務之後,致力推廣閱讀,也將心得分享出版。他認為,透過閱讀可以改變的不只是個人,甚至也可以改變國家的命運。

編者的話

充滿傷痛、艱難的二○二○年,就要在這樣的氣氛下落幕了。不少讀者,想必已經開始在計畫整理自己的住家,甚或考慮買房了。如何才能住得幸福?城市的規畫、社區的經營,誠然是關鍵,但只要能把周遭環境打掃乾淨,東西擺放整齊,幸福,至少就能瀰漫於方寸之間。

庇護苦難的力量

愛的力量不是求多而是要有心,人人見苦知福,然後懂得造福;眾生共福緣、造福業,社會才會平安,世界才能祥和。最近全球多處災情頻傳,無奈海外許多國家的志工卻不多,因此我們要將愛的力量擴散出去。

被情緒牢籠困住了

正向的心念很重要,而且正向的心念是可以練習的,保持「平靜」是練習正念的第一步。平靜不代表沒有噪音、沒有困擾、沒有難題,而是指身處在這些干擾之中,心依然安寧,覺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都是心的悸動。

見仁見智:新冠肺炎防疫隔離面面觀

我們需要能夠接受「見仁見智,不見得大家的看法都能一致」的事實,重要的是我們要尊重別人不同的想法,試圖了解為什麼別人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我還特別需要自我警惕的是醫師這一行業,更要特別小心,不能失去謙虛。

科學真不真?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可靠是因為科學有客觀的證據,而其所謂的客觀證據,就是科學的實驗結果,一點不錯,科學之所以能夠超越過往長久的自然哲學傳統,成就其在人類自然宇宙思維的主流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實驗作為。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所有的實驗都是科學家所設計,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實驗,也有它永不可避免的主觀選擇性。

街頭巷尾土地公 信仰裡的土地脈動

玻璃反射的多個且重疊土地公形象,像是由單一化身多元神職,宛如我們對於土地公的認識,從移墾開發、原漢衝突,到自農轉為工商的社會,在土地脈動中形塑多元信仰思維。

幸福是首未央歌 台灣理想居住環境的追尋

由海軍眷村改建而成的高雄果貿社區,今昔不同的是外觀,相同的則是對理想家園的追求與打造,一如坐落於台灣各地的住宅建築。

人獸相依 期盼和平共生的到來

有的動物會陪伴人類、幫助人類,有的入侵人類生活,有的被人類利用。人與動物在自然中、城市中,看似相斥,卻又相依。

波奈小島的大事業 珍愛海洋的保本之道

科學家潛入海域中的珊瑚復育區,小心翼翼將人工復育有成的珊瑚碎片從珊瑚株採集下來。歷經半年耕耘,被列入瀕危物種的鹿角珊瑚與麋鹿珊瑚已繁殖成功,準備被移植至外海培植區。

無遠弗屆 疫情催化的零接觸生活

在新冠肺炎衝擊下,人們各式實體社交活動受到限制,但也因此促發了醫療、教育、工作、娛樂各方面的遠距與數位應用。

人鷹之間 吉爾吉斯的獵鷹故事

吉爾吉斯獵人諾蘇丹,每逢外出狩獵,人鷹之間,同行作戰。如何擁抱現代化,顧及保育倫理又能尊重獵鷹傳統文化,是近年來為提振經濟而大開「賞鷹」觀光之門的獵人要面對的考驗。

芬蘭薩米族 極北淨土的生存選擇

牧民特瓦涅米站在鹿群之中。薩米族堅守「想要」與「需要」界線,在貫穿極圈的鐵道計畫中,與開發對立。

尋找鹽之商隊 險惡之地──東非達納基勒

在達納基勒這片乾旱之地,阿法爾人生存不易。世世代代以牧羊、運鹽為生,現代化洗禮下,緩慢的商隊已日漸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