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薩米族 極北淨土的生存選擇

牧民特瓦涅米站在鹿群之中。薩米族堅守「想要」與「需要」界線,在貫穿極圈的鐵道計畫中,與開發對立。

牧民特瓦涅米站在鹿群之中,在冬季,供給鹿群額外的飼料,使其飲食不虞匱乏。(攝影/Joel Redman/INSTITUTE)
牧民特瓦涅米站在鹿群之中,在冬季,供給鹿群額外的飼料,使其飲食不虞匱乏。(攝影/Joel Redman/INSTITUTE)

蘭的拉普蘭(Lapland)區,一條貫穿極圈的採礦與伐木鐵道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居住在這極北之境,歐洲最後遊牧民族的薩米(Sami)人,能否抵禦這一股經濟洪流的入侵,成功捍衛先祖流傳下的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

即將消失的薩米人生活

從高處鳥瞰冬天冰封的伊納里(Inari)湖,積雪覆蓋的湖面,猶如一片白毯,與岸邊林立的樺樹與松樹,形成黑白對比。零下低溫的湖區,此刻風止氣寒,獨留淒凜。

夜裡,天空悄悄地飄下了輕盈雪花,黑暗中,這些發亮的微小冰晶默默地落在伊納里的白毯上。清晨,太陽慢慢升起,一抹夾雜著黃、紫與淺紅的粉彩,幽淡柔和地懸掛天際。二十二歲的朱薩此時正與他五十一歲的父親,以及十六歲的妹妹在湖面工作,三人齊力將漁網從湖裡拉起,朱薩暫停了手邊的工作,眉頭微皺但語帶堅定地告訴我們:「我要在這片土地上延續祖先們幾百年來的生活方式。對我們而言,這不僅是工作,更是一種生活型態。」

魚在薩米族飲食中不可或缺,漁獵是必備技能。在伊納里湖中央,父親正向朱薩指導大雪環境中的冰釣技巧。

朱薩的父親從漁網裡俐落地掏出五尾珍貴的白魚和一條纏在漁網裡的山鯰魚。物盡其用是薩米人的行事原則,即便是山鯰魚那略呈橄欖綠的鱗片,也常見於朱薩母親的手工藝品上。「謹守分寸的薩米人總是只取其所需、修舊利廢,絕不暴殄天物,更不容許揮霍無度。」朱薩說道。

薩米人主要分布在芬蘭拉普蘭北部,這裡多為原始林地、溼地、碎石高地以及清澈、深不見底的湖泊,又稱歐洲最後的大荒原。此區同時也是山貓、棕熊、狼獾與金鵰的家園,每年吸引數以千計的旅客前來造訪這個未經破壞的原始自然景觀,與令人歎為觀止的極光景致。光是二○一七年十二月,經過拉普蘭區首府羅凡尼亞(Rovaniemi)的外國旅客,就共計有十萬名之多。

「卡維斯塔」為芬蘭最大的礦山,其露天礦坑為瑞典礦業公司所有,採礦業在此巨幅地影響了當地自然的多樣性生態。

然而,氣候學家和當地學者警告,該地區正遭逢來自全球政治和經濟勢力所帶來的前所未有威脅,像是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北極來往於亞洲的航運開發等。一連串唯利是圖的商業行徑,正一步步侵門踏戶地進入薩米原住民區。其中包含建造一條貫穿北歐、以挪威作為輸出港,輸運礦石和木頭的鐵道計畫。自上個冰河時期以來,就居住在這個飽受天然環境挑戰的地區、目前是歐盟國家中唯一的原住民族──薩米人,對於這條耗資高達數十億歐元、侵入拉普蘭區的交通建設深感憂心。

受打壓的芬蘭薩米人

拉普蘭北部的三個市政當局,以發展該區林礦業、開採巴倫支海(Barent Sea)當地尚未開發的石油與天然氣為主要宣傳,向全球投資者發布這項開發專案。他們聲稱,在全球暖化的影響下,北方海路的經濟潛力大增,藉由此項建設的完成,單日運載數百萬噸貨物到歐洲的目標,指日可待。

喬恩定期騎乘雪地摩托車,前往拉普蘭的努爾加姆(Nuorgam)監視馴鹿,讓放牧過程更為順利,維持牧民生計。

鹿在薩米文化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數千年來,這個極地動物提供了當地人們日常生活全方位的需求:他們飲鹿奶、啖鹿肉,將鹿皮製成衣服、鞋子與帳棚,更將鹿角與鹿骨削製成工具、手工藝品和武器,即便鹿筋也可被應用在裁縫手藝上。

然而政府於去年三月正式宣布的鐵道路線,卻計畫穿過薩米人的馴鹿放牧區。在這個自由放牧區裡,有著馴鹿們賴以生存、超過四百多項植物的林相。

除了土地徵用問題,如果鐵路兩側未做好安全隔離,牛群誤闖鐵道極可能造成嚴重的傷亡事件。特別是在夏季,為了躲避沼澤中大量孳生的蚊蟲,牛群們往往會被趕到空曠地區,此時鐵道意外的增加將可預期。

二次大戰後,薩米家族的孩子們在寄宿學校中,因為說薩米母語而被毆打的情節時有所聞,成人們則是無端地被迫脫光衣物檢查,這些當年上演的悲慘情節,全都因為芬蘭政府想要打壓薩米民族。儘管那些暗黑日子不再,儘管今日的薩米人有投票權,可以選擇自己的議員,也有芬蘭憲法賦予語言和文化的權利,但他們對土地和水域依舊沒有最終的控制權。

馴鹿牧民家的籬笆上懸掛保暖的鹿皮皮草。

與挪威不同,芬蘭尚未批准聯合國獨立勞工組織的原住民公約,如若批准,薩米人才能更自由地行使公民權。此外,挪威和瑞典在一九九○年代,皆已分別對過去的錯誤作為,向薩米人公開道歉,然而,芬蘭政府至今仍未有任何的表示。

去年,在薩米原住民地區進行伐木和淘金,標註為合法伐木的林地,有四千多公頃,合法採金許可證總共發出兩百五十三張,其中包括十五張重型機械的挖掘證照。

生態與氣候可說是唇齒相依,互為影響,許多人擔心這項鐵道計畫將危及拉普蘭區的生態環境,加劇全球氣候惡化。長期觀察與研究北歐氣候的科學家表示,拉普蘭北部生態的原始風貌,將因此計畫而全面改寫。「這個地帶為我們提供了一道氣候安全屏障。它們是歐洲的肺,是溫室氣體增加的緩衝區,是天然的碳匯。」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土地公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路旁的電線桿上,一則以土地公作為提醒的告示,「人在做、天地神祇都在看著」的警世。台灣的土地信仰經歷移墾的開發、原漢衝突的融合、由農轉為工商的社會背景,在都市化進展的結構下,「街頭街尾土地公」的守護形象深植人心,時刻與生活相關,存在現狀、過往,與投注在未來的希望,是最為核心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