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城前最後一次在外吃飯那晚,好像世界末日。」從台灣回到新加坡工作多年的朱台新描述。為了減緩新冠肺炎疫情傳播速度,新加坡二○二○年四月初也下達封城令,為了減少人民實體接觸,而限縮外出,停止實體上班上課,只有登記在同一地址的親友能相聚,祖父母見不到孫子女,情侶也見不到彼此。
朱台新的辦公室工作轉變成遠距在家工作,原本家門外的生活娛樂更全面禁止,這樣的日子持續了近兩個月。儘管已逐步解封,直到現在還是未能全面恢復以往的生活。
為了因應幾乎全天候被關在家的生活,朱台新與友人發展出各式線上活動,維繫日常社交,「我們工作時會開語音,邊聊邊工作,休閒時間唱線上KTV、線上打麻將,朋友生日時,叫外送食物給他,再開線上會議慶生,疫情最嚴重時期,大家都仰賴這些有的沒的度過。」朱台新說。
新加坡甚至還出現線上燭光晚餐、線上公證結婚,不過當實體互動減少,也衍生許多問題,「我好多朋友悶到發慌,堅持不要訂外送,要自己出門買食物,就是想出來走走,以及跟店員講講話。那段時間的憂鬱比例也變高。」朱台新觀察。
新冠肺炎疫情從二○一九年底爆發至今,數十億人被下達禁足令,在家遠距上班、上課、活動。拜科技進步之賜,薄薄的電子螢幕讓人們仍得以與外界連結,零接觸生活成為一種常態。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各種宅經濟發展,其中又以宅辦公、智慧商務與智慧學習最具商機。無獨有偶地,電信營運商愛立信(Ericsson)觀察民眾對遠端工作、遠端醫療、虛擬體驗經濟、自動化商務的接受度也都明顯提升。可以說,因疫情而發展出的線上生活方式大幅竄起,將會大幅改變人類社會過去的運作模式。
儘管台灣防疫有成,大部分人仍可以在保持社交距離及配戴口罩下自由外出,是少數可以大致維持疫情前生活樣貌的國家。但疫情仍是在台灣的醫療、教育、工作、娛樂等生活各面向帶來許多衝擊與改變。
跨越地理藩籬的遠距生活被結合在新的零接觸日常中,既解決了防疫的零接觸所需,更用科技解決存在已久的問題,促成變革。
遠距醫療意外嘉惠偏鄉
當深怕被傳染新冠肺炎、人人自危的氛圍下,第一線醫治確診患者的醫療場域成為最危險的地方。若能透過智慧醫療,於病房之外遠端醫治,將可降低醫護人員因近距離看診的感染風險。
在衛福部計畫下,花蓮慈濟醫院二○一九年開始的遠距會診,即解決了二○二○年居家檢疫、居家隔離者或甚至確診者的醫療需求。醫生可以用高畫質視訊及穩定的醫學影像傳輸為病人看診,開立的藥方則請家人自取,實現病患不出門也可看醫生的需求。
「現代的病毒、細菌無所不在,疫情過後,醫療機構要對可能的新感染性疾病有危機意識。這類非接觸醫療在疫情過後仍會繼續存在。」花蓮慈院副院長吳彬安指出非接觸醫療將是未來趨勢。
「衛福部原本就要做遠距醫療,但疫情爆發的二、三月,衛福部催促我們提前正式開辦此項計畫。」負責網路建置的遠傳電信產品經理張志弘說。疫情加速了遠距醫療發展,而遠距醫療也有機會補足偏鄉醫療資源的不足。
「花東很狹長,資源比較不平均,偏遠地區很難找到眼科、皮膚科,有時耳鼻喉科也不見得有。因此遠距醫療對偏遠地區居民很有幫助。」花蓮慈院公傳室組長黃思齊表示。
對身處偏遠地區的人,為了看一趟醫生,要轉上好幾趟車,花費高昂的時間與心力成本,因此常發生小病不願意看,後續卻惡化成大病的情況。「全國是千分之三死亡率,花蓮卻是千分之十,我們要用醫療追回健康平均餘命,推動健康平權。」花蓮慈院院長林欣榮表示。
台東衛生所護理師拿著結合眼底鏡、耳鏡、皮膚鏡的數位「五官鏡」為病人拍攝患部,傳輸給位在花蓮的醫生,醫生透過清晰的醫學影像與高速網路,遠端為病人無延遲地看診。正式實施才半年,已揪出不少小病灶即時診治,實踐醫學上最理想的境界,以預防診療降低傷亡率。「心臟內科、腸胃科等專科未來都有機會採用遠距診療。」花蓮慈院醫事室專員褚惠瑛說。
若遠距醫療與《通訊診察治療辦法》有所變革,不只偏鄉,對住在都市中無電梯老公寓、移動困難的長輩而言,遠距醫療也將成為一大福祉。而救護人員與死神競賽的救護車上,在病患運送到醫院的途中,即時心電圖與數據資料可先傳遞到醫院,讓醫院提早準備,「我們運用這技術,在病人抵達前的三十五鐘內裝好心導管,成功救回病人。」林欣榮說。
受地理條件嚴重限制的偏遠地區除了缺乏醫療,教育資源也相對稀缺,而疫情不僅加速遠距醫療發展,意外地也開啟數位學習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