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如風 運動文化扎根

儘管運動風氣漸盛,規律運動者仍大幅不足。台灣五年後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長照資源備受討論,然而根本之道是提升國民健康,其中關鍵就是動起來。

新北市新莊運動公園,老老少少慢跑、鍛鍊身體。 (攝影/劉子正)
新北市新莊運動公園,老老少少慢跑、鍛鍊身體。 (攝影/劉子正)

北市泰山區山坡上一處不起眼的角落,地上鋪上簡單的水泥,罩個遮雨棚,卻擺滿各式免費健身器材,一到下午就聚滿了許多人。定睛一看,不是傳統健身房常看到的年輕男女,而是中老年人士,但一個個身強體壯,許多吊單槓、舉重等年輕力壯者都不見得做得來的動作,這群中老年人士卻樣樣來,年紀絲毫不成阻礙運動的問題。

同樣的花甲、古稀之年,有人可以步伐穩健、健身,或打高強度運動的網球,有人卻是老態龍鍾,連走路都走不穩。隨著年紀漸長,每個人持有的健康資本差距日益明顯。教育部體育署出的《體適能健身寶典》指出,「體適能好的人,能擁有比實際年紀較年輕的生理年齡,可減緩因為身體機能衰退所導致的疾病」。

該做什麼運動呢?美國運動醫學會在二○○九年發布,建議長者若身體許可,其實需要跟成年人一樣,每週從事至少一百五十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絕對不是過去認為的「長者應緩緩動,有動就好」。此外,除了訓練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也要加強阻擋肌少症的肌力訓練,及增進柔軟度。

新北泰山山頂公園擺了各方捐贈的健身器材,吸引多人前來。儘管頭髮花白,身體卻因長期運動而強健。

儘管六十歲以上的銀髮族群有高達近六成的人會規律運動,但在多數國人年歲已長才培養運動習慣,身體機能已急劇衰退下,又如何達到一定強度的有效運動?二○二五年超高齡社會即將來到,醫療費用將大幅增加,讓國人動得更多、更早,培育一個更加健康的社會,勢必是台灣的重要任務。

運動風氣漸盛背後的隱憂

隨著運動有益健康及如何有效運動的觀念普及,運動風氣其實愈來愈好,不僅吹起自行車、路跑、健身熱潮,運動產業生產總額也在二○一七年來到近四千七百億元,成長6.19%,生產毛額、總收入總額、廠商家數、就業人數都上升。「上一世代普遍對運動沒概念,常認為公園走一走就是運動。要到上了年紀,醫生說不運動不行了,才會開始運動。但現在的年輕世代普遍比上一代更加接受運動與健身概念。」經營著三間社區型健身房──達舒特運動教室的胡崇偉認為,台灣的運動文化發酵中。

新北市微風運河旁的河濱空間,設立了原本常見於室內的健身器材。假日時分,許多人在伸展、吊單槓等。台灣運動風氣漸盛,愈來愈多的運動空間出現。

有別於早期健身房是鎖定中高白領階級,多設於熱鬧的市中心,且收費高昂,這幾年開始出現許多深入大街小巷的小坪數社區健身房,費用相對親民,吸引許多小資族投入健身行列。彰化也率先開辦針對老年族群的不老健身房。

二○○二年全台興建第一座國民運動中心,獲得國人青睞,運動中心成為政府的重要政績,目前全台已有四十六座營運中的運動中心,費用平價,且提供游泳池、健身房、球場、有氧教室等多元設備,成為許多人運動的第一選擇。此外,許多住宅大樓也開始設立健身房、游泳池,各式運動空間的出現,反應國人愈來愈重視運動。

然而,以數據上來說,台灣離一個愛運動的國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二○一四年,當時國民健康署曾發布一份資料,台灣與二十九個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會員國相比,缺乏運動的台灣女性達73%,高居第一名,男性(64.4%)則是第二名。在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中,台灣可說是最不愛運動的國家。

大眾愈來愈重視運動,小而美的達舒特運動教室吸引附近居民。

每週運動三次以上,並達到一定運動強度,才算是有效的規律運動,然而台灣規律運動人數只有三成三;三十五到四十四歲,更是低到只有約兩成。

美國運動醫學會指出,規律運動能夠對廣泛的生理系統帶來有利的影響,不僅減少慢性疾病危險因數,並且與較佳的心理健康和社會互動有關。

為了因應高齡人口增加帶來的可觀醫療費用,規律運動更顯重要。國情統計通報顯示,二○一八年的健保醫療費用核付金額比二○一三年大幅增加25.8%,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占14.2%,使用醫療費用卻占近38.2%。在各先進國家都推動國民自覺運動參與、當作最好的預防醫學之際,提升規律運動人口是當務之急。如何讓更多台灣人動起來?必須先分析為何不運動。

偶爾動到規律動

體育署去年的《運動現況調查》顯示「沒有時間(41.6%)」、「工作太累(21.2%)」、「懶得運動(19.5%)」、「健康狀況不能動(10.7%)」是四大原因。

東吳大學讓民眾藉儀器測柔軟度、肌肉脂肪組成比,更了解自身體能。

台北市立大學運動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薛名淳正在進行的研究初步發現,台灣上班族久坐時間長達九小時,也缺乏中高強度運動,大幅增加死亡風險。忙碌形同健康殺手,若能降低運動的時間與心力成本,不失為一種方法。企業設置運動場地,或補助員工上運動課,都有助員工「動起來」。

薛名淳觀察,為員工營造運動環境的企業愈來愈多。獲體育署認證為運動企業的葡萄王生技,聘請老師為職員上運動課,包含核心與肌力訓練、拳擊有氧等多元運動,平均每八、九個員工,即有一個參加。同時葡萄王每年都會補助員工健檢和照腹部超音波,因觀察到員工健康指數異常,進而舉辦減重比賽,激勵他們多運動與改變飲食。葡萄王生技表示,「我們企業本來有45%員工BMI(身體質量質數)異常,一半以上有脂肪肝問題,然而經由連年設計運動課程及舉辦減重比賽後,改善效果顯著,員工運動頻率也增加60%。」

要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找到適合自己並容易實踐的運動方法,也十分關鍵。

一門由教練王儀旭帶領的健康管理課程,教授學員從「怎麼吃」及「如何去運動」著手,協助三千八百人成功瘦身,從十多歲青少年到八、九十歲的長者,更不乏醫師、護理師等醫療人員,瘦身數十公斤者比比皆是。

慈濟基金會員工組瑜伽社已十多年,鼓勵員工下班後運動。

四十五歲的學員方思涵分享,她從小就屬豐腴體型,運動一直很困難。過往減重時,也傾向選擇節食、吃減肥藥,而非運動。然而上完課後,她表示,「我學習到不能小看運動,我們身體所有活動都需要肌肉,沒有肌肉會很容易疲憊。運動完容易入睡,心情也變好。很多運動也都很輕鬆,可以帶進生活中。」方思涵分享從完全不運動到盡量撥時間運動的心境轉變。

教授此項課程的王儀旭,既在大學兼職教授體育課程也曾是運動選手,他在年屆半百之際碰到三高問題。「不是說運動會帶給人健康嗎?」長期保持大量運動習慣的他質疑自己。除了調整長期忽視的飲食,他也改變運動方式,「我開始認識身體,去思考什麼肌肉群是我最需要的,又可以保持一定心肺能力。從前我喜歡長跑很久,但現在我發現運動有達到身心靈平衡就夠了,運動量不見得要那麼多。」

每個人需要的運動都不同,有所體悟的他教學生認識運動本質,並從生活中實踐,如走路時像芭蕾舞者,走得挺挺的,除了腿部,其實也訓練到核心肌群;簡單的高抬腿,可以練平衡、肌力,與協調、伸展。甚至坐正就是一種運動,起身坐下時會練到四頭肌、大頭肌。上課前的早晨,他更是去爬了七百多階階梯,「才花十幾分鐘運動,卻帶動身體許多肌肉群,又鍛鍊到心肺,一次到位。」不過他也強調還是要考量能力,如能力差的人可以選擇速度跟走路差不多的「超慢跑」,效果甚至比健走還好。

「這些運動很簡單,身體也會教你怎麼運動,但誰又願意做,並變成長期習慣呢?」王儀旭點出最大關鍵。從學校與家庭培養更深厚的運動文化,是可著手之處。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動如風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許多民眾於晚間時分在新北市蘆洲區微風運河旁的「戶外河濱健身房」運動。台灣近年陸續吹起自行車、路跑與健身熱潮,運動風氣雖然愈來愈盛,但能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數仍是有限,須從環境、教育等小地方一步步培養,以讓運動更深植於文化之中,厚植台灣的健康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