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植荷蘭神 武力征伐下的信服

一六二二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先後占領澎湖、台灣,建造一座熱蘭遮城,除了商業貿易的考量,更是以一場場的征戰討伐,將荷蘭神深植於原住民信仰中。

六二二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先後占領澎湖、台灣,建造一座熱蘭遮城。(圖片/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六二二年,荷屬東印度公司先後占領澎湖、台灣,建造一座熱蘭遮城。(圖片/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六二五年一月二十日,原住民族部落「新港社」(台南新市)的長老議會(Tackasach),同意以十五匹勘干(cangan)布為代價,出售一片名叫「赤崁」的土地給大員(台南安平)長官宋克(Martinus Sonck)。於是,移民者開始在赤崁的大員灣岸建造房舍、栽培作物、放牧牲畜,並在該區森林裡採集竹子和狩獵。

期以來,定居於此的新港社人忍受來自蔴荳社(台南麻豆)、目加溜灣社(台南安定)、蕭壠社(台南佳里)等村莊不定期的獵首突襲,因此新港社人向荷蘭人提出派遣荷蘭軍隊駐紮的要求,並獲得同意。

一六二七年五月,牧師干治士(George Candidius)與新任大員長官納茨(Pieter Nuyts)搭乘同一艘船抵達福爾摩沙。不久後,干治士決意定居,學習當地的方言以融入新港社生活。

新港社人頭目後來前往熱蘭遮城(台南安平古堡),欲索取使用土地的歲貢,納茨拒絕支付。然而,為了防止原住民彼此暴力攻擊,以及殺害漢人獵人,納茨轉而贈予勘干布,條件是原住民必須在村子裡替部隊建造宿舍。甚至,納茨在新港有一棟房子,還利用原住民女性招待他的親戚。

干治士得知後,向荷屬東印度的巴達維亞城議會報告大員長官的不道德行為,報告中指出納茨及手下士兵對待原住民的傲慢苛刻,正使原住民的憎恨日益加深。

自大員灣岸至台灣海峽南端,經東港、林邊,到小琉球等地,是荷蘭人在台灣逐步透過武力擴增的宗教版圖。(繪圖/Pieter Janssen)

一六二九年四月二十日,在新港的納茨知道蔴荳社的漢人村民提供住宿給中國海盜,率兵追捕,卻發現海盜已逃進山裡。蔴荳社人後來邀請荷蘭人參加宴會,納茨留下士兵赴宴,自行返回新港,沒想到士兵卻在渡河時,遭受蔴荳社人與目加溜灣社人的聯合攻擊。

目加溜灣社人殺害士兵之後,接著到新港追殺納茨,但納茨早已接獲警告,逃往熱蘭遮城。攻擊者在新港劫掠村莊,並燒毀納茨和干治士的房子,在赤崁一帶則是縱火焚燒屋舍、糧倉和馬廄。最後,所有荷蘭移民和士兵都到熱蘭遮城避難。

十二天後,接替納茨的大員長官普特曼斯(Hans Putmans)從巴達維亞到任。這艘船也帶來二十三歲的牧師尤羅伯(Robert Junius)和妻子。

為了展示武力,普特曼斯先是攻擊目加溜灣社,迫使目加溜灣社長老到熱蘭遮城請降。同時,蔴荳社也派人求和,同意為期九個月的和平協定、支付罰金,以及歸還被俘荷蘭士兵的頭顱和滑膛槍。

強而有力的傳教方式

由於新港稻米歉收,干治士分送稻米給挨餓的歸順村民,並請求富裕的荷蘭僑民捐贈救濟品。一六三○年四月,普特曼斯報告:「村裡有超過二十一戶人家,共約一百二十二人,在干治士的教化下,已經拋棄他們的偶像。」

荷蘭人建造熱蘭遮(Zeelandia)城,作為統治台灣以及對外貿易的總樞紐。

之後,蔴荳社違反和平協定,扣留荷蘭士兵的頭顱作為戰利品。另外,由於新港社與Tamsuy社(屏東東港)素有世仇,新港社長老透過干治士,一再勸說普特曼斯出兵協助突襲:「派兵助戰確實是讓他們服膺基督教信條,一種最強而有力的方式。」

十二月二十九日,由荷蘭士兵和新港社人組成的聯軍登船,先航向魍港(布袋好美里),但逆向的強風使船無法駛入通往麻豆的河流,改而往南駛向Tamsuy。返航時,若干新港社長老接受了基督教教育。

一六三一年二月,一間臨時教堂竣工。干治士要求在結盟的村莊派駐一名荷蘭行政官員處理民政事務,但普特曼斯回覆:「在這些人變得比較文明、比較習慣我們的方式之前,目前更適合讓村莊議會來處理一切。」兩個月後,新港附近的河岸築成一座小堡壘,配置了二十五名士兵。

巴達維亞總督建議教育若干新港社人,使其達到能以方言教導其他村民的程度。牧師更希望由他們其中一人,帶著四、五名經過挑選的孩童,回到荷蘭共和國接受進一步的教育。

當干治士得知巴達維亞的上司不贊同他與受洗原住民女性結婚的想法時,他決定在三年任期結束時離職。此時,牧師尤羅伯獲准和家人搬到村莊中,他擴增詞彙,開始教導三名荷蘭男孩,協助推行他的工作。他還說服在原住民宗教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尪姨(靈媒)停止舉行宗教儀式。

一六二九年來台的牧師尤羅伯(Robert Junius)。

一六三二年十月,尤羅伯與長老議會達成協議:未受洗的原住民不准進入和居住在新港。

同時間,在巴達維亞的干治士已經和十六歲的荷日混血女孩結婚。他同意續任,並於一六三三年四月再度與尤羅伯會合。

在大員,普特曼斯施行一系列的禁令,包含禁止漢人居民賭博飲酒、商店在星期日必須關門、只准擁有許可證的漢人捕魚。以及,造訪海岸原住民村莊的船隻,回程時須接受檢查,船長得支付通行費。

普特曼斯計畫栽種甘蔗,製糖外銷。他准許漢人蘭帕克(Lampack)清理鄰近新港的六十五摩根(約五十五公頃)土地,借予公牛試種甘蔗。

同年夏天,普特曼斯率領海軍攻打停泊在中國海岸港口的鄭芝龍艦隊,試圖迫使他實施自由貿易,卻無功而返。最後普特曼斯同意鄭芝龍的貿易條件,商船開始運送絲織品和瓷器到大員。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動如風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許多民眾於晚間時分在新北市蘆洲區微風運河旁的「戶外河濱健身房」運動。台灣近年陸續吹起自行車、路跑與健身熱潮,運動風氣雖然愈來愈盛,但能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數仍是有限,須從環境、教育等小地方一步步培養,以讓運動更深植於文化之中,厚植台灣的健康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