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清朝與法國雙方於一八八四年五月簽訂事關越南問題的《中法會議簡明條款》,清軍卻攻擊了法國駐守在有爭議的越南保護領地的一支遠征軍。法國總理茹費理(Jules Ferry)堅決要求道歉和鉅額賠償,清法雙方協商失敗,重啟戰端。
法國遠東分遣艦隊司令孤拔(Amédée Courbet)所率領的現代裝甲艦隊,擊潰全數駐防福州的福建水師。清政府依舊拒絕道歉和賠償,於是,孤拔建議攻擊靠近於北京的威海衛與旅順海軍駐地。然而,茹費理偏好快速的經濟收益,更勝於戰略性的軍事考量,他命令孤拔占領雞籠(基隆)港,並且奪取當地煤礦。
在轟毀了守衛海灣的三座清軍堡壘後,一支法國登陸部隊於十月上旬攻占地勢較為低矮的丘陵地,迫使清朝守軍,撤退到更高的山地。在巡撫劉銘傳的命令下,拆除煤礦場的機器、水淹礦坑、燒毀儲煤倉庫,雞籠居民離開他們的住家。
瘧疾造成雙方陣營重大傷亡,而霍亂的爆發更使得法國海軍陸戰隊的戰力在一個月之內減半。指揮法軍陸上部隊的雅克‧迪舍納(Jacques Duchesne)上校奪下位於東岸的大清皇家海關總稅務司官舍,作為臨時的軍醫院、海關專員住所和司令部。由於缺乏足夠兵力,無法擴展法軍對於煤礦和北部地區的控制,孤拔獲得總理茹費理的許可,封鎖了其他港口,繼續對清廷施壓。
壯麗迷人又危險重重
十一月下旬,巡洋艦「偵察兵號」(Éclaireur)停泊八斗子。二十四歲的專員菲爾曼—安德里.薩勒(Firmin-Andrée Salles)回想:「一抵達時,對於渡過汪洋而來的我們而言,這個國家的景觀可說相當壯闊。整片美麗山巒以極奇特的方式,排列出像一座環形露天劇場的地景,由林木繁茂的高山作為背後的屏幕。層層堆疊的地層以大約二十度的角度傾斜,而懸崖絕壁朝向東北方,構成一連串的尖峰、山頂,犬牙交錯,一時看似要爭相攀越彼此,細看卻有如沖擊之下碎裂的波浪。這個港口在夏季時提供絕佳的庇護,但在冬季期間,因為方位的緣故,狂暴的東北季風所引發的湧浪造成許多危難,船身的劇烈搖晃讓人吃盡苦頭;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得繼續運補作業。從太平洋駛來的『偵察兵號』,在到達的當天便見識到這些危險。錨鏈才一沾水便斷掉,第二支錨放下不久之後,鏈條又斷了,只得搬出備用的錨。」
其他法國戰艦開始在滬尾(淡水)、安平和打狗(高雄)外海巡航,而「偵察兵號」與「蝮蛇號」(Vipère)一同行駛到蘇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