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乾旱常態化 智慧水管理的挑戰

在全球暖化影響之下,區域性旱象恐怕會成為常態,除了民眾應在生活中具備節約用水的意識,政府也須重新省思強化水資源的風險管理策略。

苗栗南庄的南埔水圳自去年十月上鎖,禁止灌溉用水。(攝影/劉子正)
苗栗南庄的南埔水圳自去年十月上鎖,禁止灌溉用水。(攝影/劉子正)

灣是一座氣象博物館,中央山脈狹長高聳的地形,造就特殊的天氣及降雨特性,如果以下雨型態區分,春雨為每年三、四月,五、六月是梅雨,七到九月是夏季或颱風雨,九到十月是秋雨,十二至隔年二月是冬雨。

大氣的環流經過地形,會在各縣市有許多小區域環境的變化。

例如台灣的秋雨和冬雨呈現北高南低、東高西低,以東部的花蓮來說,秋雨和東雨約占全年的三成,北部的秋雨和冬雨約占全年的16%,中南部僅占5%,幾乎沒有秋雨和冬雨,是每年的乾旱期。

春雨仍然以北部為主,大約占兩成,東部占12%,中南部較少,仍占約4%到7%。梅雨則是以中南部降雨為較多,約占全年的三成,僅次於夏季的颱風或午後熱對流(將近五到六成),北部的梅雨則占了全年的三成,因此時伴隨西南季風的起動,也有更多的午後雷陣雨發生,我們常說的「西北雨」,其實並不是從西北邊來的,而是一種像獅豹勇猛凶狠的雨勢。

颱風則是全台灣幾乎都有雨,但每場颱風事件因為登陸點的不同,受到地形阻擋而差異很大,而午後雷陣雨則是夏季常有形態,但每年的變異程度和颱風相同,但多以西半部靠山區為主。

區域性乾旱頻率增加

統計氣象局觀測站資料,台灣平地的年平均降雨量為二二○七毫米,已經是高出多數國家的年雨量數值,照理應該不會缺水,但因為特殊的地形,水流得快也留不住,加上東西南北在季節分布雨勢的差異,並未有太多新增的儲存空間留住上天給我們得天獨厚的雨勢,因此區域性的乾旱幾乎每隔幾年就會出現一次。

日月潭的水位不斷探底,大竹湖步道附近湖底裸露,淤泥龜裂處甚至長出青草,變成「日月潭大草原」的超現實場景。

例如一九八○年,當年平均累積量有一四四八毫米,台北市有二一四一毫米,台中一○二九毫米,台南僅五三○毫米,當年歷經春雨偏少、梅雨不來、加上颱風過門不入的窘境,最後實施分區隔日供水,一直到八月十八日,因為熱帶低壓引發西南氣流,久旱逢甘霖,一場日雨量超過百毫米的降雨才解決了旱象。

一九八○年的大旱之後,翡翠水庫在一九八六年完工啟用。乾旱在北部較少發生,但在一九九三、二○○二、二○○三年也都發生乾旱,分別是一四三九、一四九七、一四四○毫米,明顯低於平均值,二○二○年則是一五二○毫米。雨量數值雖少,但降雨集中在豐水期的春夏季,枯水期的秋冬及春季就需要水庫來調節供水資源。

若夏季的降雨不足,到冬春則幾乎水庫見底,就很容易發生乾旱,這在每年水利操作的過程中都常遇到,但有時候很幸運地來一場及時雨,就像棒球中九局下半一支全壘打的逆轉勝,把乾旱解除,過去幾年常常如此幸運。

而二○二○年的情境頗為特殊,雖然颱風沒有侵襲台灣帶來雨量是主要原因,但是當年的年雨量相較往年減少平均約二成,而且時空分布不均,東北部及南部沿海正常至偏多,其他地區的雨量顯著偏少,尤其是中部山區,僅約氣候平均值的五至七成;從月分來看,降雨分布不均,二○二○年降雨主要集中在五月及八月,六、七、九月的降雨明顯偏少。

旱象之下
水稻田本應青綠,卻因為乾旱棄作而一片光禿。少數農人為了持續耕作,只能使用地下水灌溉。
曾文水庫利用枯水期加強清淤工作,為豐水期的蓄水做好準備(左圖)。中南部正值乾旱,南投(右圖)、台中、新竹、嘉義等地皆傳出火燒山。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清法戰爭的基隆戰場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十九世紀末,法國人薩勒以鏡頭記錄清法戰爭下的北台灣戰場,山頭上,法軍主砲轟擊的濃濃白煙,戰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兩方對峙,勝敗未卜。薩勒的攝影目的原本是為了獲得軍事情報,而攝影作為偵察的一種方式,對當時台灣的地形景貌、氣候變化、生活痕跡等做出了清楚的紀錄,卻也意外地為今日留下了難得的歷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