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桐花 美麗帶來的生態影響

來台上百年的油桐樹是外來種,當年被相中經濟效益而飄洋過海落了地,沉寂淺山多年後,因桐花季一夕翻身,重新躍入人類眼中。轉眼桐花季已開辦二十年,滿山遍野的桐花,是否依然被視作嬌客?

來台百年的外來種油桐樹,因被相中經濟效益而飄洋過海,卻歷經起伏命運。(攝影/黃世澤)
來台百年的外來種油桐樹,因被相中經濟效益而飄洋過海,卻歷經起伏命運。(攝影/黃世澤)

月底,為了北部淺山即將迎來的「五月雪」油桐花季,聯絡幾位長年觀察油桐生態的地方達人約訪,「哎呀,可是我們這裡的油桐開花還要一陣子……」新竹也好、苗栗也罷,電話那頭的猶疑聽來簡直有幾分抱歉。和攝影師討論後,我們還是決定一探究竟,就說是碰運氣吧,儘管腹中也有了尋花不成就多去幾次的備案。

帶我們去碰碰運氣的,是在竹北社大教書的退休地理老師黃有福。雖然家鄉新埔也多油桐,他卻選擇湖口老街旁的仁和步道,作為我們尋訪桐花的起點。才剛見面,黃有福就擔憂道,「昨天我特地去新豐海邊看,那裡還沒開」,他解釋,油桐喜歡溫暖的環境,此時沿海氣溫高於山區,所以海邊油桐常比山裡的更早覆滿春雪般桐花。

每年四、五月,新北土城淺山常見白玉飛雪覆滿半片山頭,這是油桐樹所捎來的春之訊息,卻也因此引起了人們審美之外的關注。

不過現在氣候變遷,植物生長時常亂了套,所以山上桐花到底開了沒開也難料……正想這樣安慰黃有福時,他話鋒一轉,批評起如今每逢桐花季便標榜的「五月雪」之說:「按照古人說法,一月是『端月』、二月是『花月』、三月『桐月』,就是桐花盛開的月分,農曆三月換算是國曆四月,所以是『四月雪』才對……」

還未說完,步道泥地上赫然躺著幾朵白色五瓣花,「這棵這麼早開!」抬頭四顧,一棵胸徑約十五公分的油桐樹梢已有零星白花昂然於枝椏。黃有福的在地導覽雷達瞬間啟動,提醒我們辨識幾個油桐特徵:「樹幹看起來刺刺的,這個就是俗稱『千年桐』的油桐;掉在地上的白花整朵完整的是雄花,要是一瓣瓣分開的就是雌花;也可以觀察花蕊:雄蕊比較短,雌蕊比較長。」說罷再抬頭看看這棵迫不及待的油桐樹,「難得沿海都還沒開,它連花都落地了」。

竹北社大教書的退休地理老師黃有福,是長年觀察油桐生態的地方達人。

續前行,很快我們就發現,這條親民的仁和步道,連賞桐花都格外便民。步道起點不遠的開闊平地有間姑娘廟,廟前一塊凹地,滿是茂密的油桐。地面的高低落差,使遊人輕易就能觀賞平常難以企及的油桐樹冠,細細觀察桐花落地前的姿態。

黃有福示意我們趨近另一株陸續綻花的油桐,「這個構造是我覺得最有趣的」,他指著桐葉基部一左一右對稱的點狀凸起,「像螃蟹眼睛,也像一對高腳杯,對不對?」這是油桐的腺體,會分泌香甜物質吸引螞蟻等昆蟲靠近,協助授粉或自我防禦。黃有福說,做生態導覽時,他總會帶放大鏡讓學員觀察這個一般人不會注意的特徵,「很像高腳杯呢!」他再度強調,看來很滿意這個聯想。

遊客對桐花的印象,常是滿佈於步道上的落花毯,少有機會就近觀察枝椏上的桐花姿態。
油桐雌花較為少見,瓣瓣落花(左圖)有別整朵的雄花。油桐葉片基部對稱如高腳杯狀的腺體(右圖)。

在黃有福的印象中,這片油桐林出現的時間,大約和客家委員會二○○二年首度舉辦桐花季的時間差不多。再看看姑娘廟旁的說明牌:「……徐姓地主為紀念、奉祀早夭的女兒,於二○○二年所建,表現父親對女兒的疼惜與不捨……」

「這些油桐都是地主種的。大概是想開花很漂亮,可以吸引很多人來,有了人氣,女兒就不會孤單了。」二十年的油桐林宛如記憶的年輪,年復一年標記著一個父親的思念。

客委會自2002年開始舉辦桐花祭,將油桐與客家形象連結(左圖攝影/金成財),也讓油桐花成為許多活動的主題(右圖片提供/聯合知識庫)。

生命力太強也是問題

「其實我不太欣賞油桐」,踩著石階一步步向上,黃有福一面指出步道兩旁雜樹林偶然現蹤的油桐,一面搖頭。

油桐之所以難入他的眼,理由乍聽奇怪,「它的生命力太強了!」

在社大教授古道課程的黃有福,經常走訪北部山區步道,步道旁常見油桐樹,起初不以為意;客委會開辦桐花季,號召台灣民眾前往客庄觀光,賞花之餘還可品嘗在地小吃、購買客家傳統或文創商品,黃有福也參與桐花季活動,負責在地生態人文導覽,卻發現油桐一年一年分布得愈來愈多,有些是人為栽種,例如新埔、峨眉、關西等地,有些是落果的種子直接在地上竄出小苗,「掉下來的種子幾乎都會長,長得是又高又快,很快就形成油桐林,其他植物就愈來愈少,大型喬木和小灌木,慢慢都看不到了。」

「我們這裡所有有生態觀念的人都不贊成種油桐」,到了二○○五年前後,黃有福串連在地人士,請媒體採訪油桐造成的生態問題。他也曾赴客委會開會,質疑桐花季造成民眾大舉栽種油桐引起的物種排擠效應,「會上有人說,依農委會的研究,陽光不足它就長不起來,果實掉在草叢裡不會晒到陽光,所以不會長。我說,可是我觀察到很多草叢裡的照樣長耶!」他發現,只有一種情況能遏止油桐大肆攻城掠地,就是比它更強勢的植物,例如姑娘廟前的油桐林下,覆滿匍匐性的雙花蟛蜞菊,才容不下油桐小苗竄頭。

黃有福觀察,其他還能與油桐競爭的淺山常見樹種,大約就是相思樹了,但試想,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介入,而是任這些樹種自然生長互相攻掠,數十年後,淺山環境會不會只剩油桐與相思樹林相映?淺山環境的生物多樣性,會不會因此受影響?

每年桐花落花滿地的景象。(攝影/董瓔滿)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特約撰述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本文出自

清法戰爭的基隆戰場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Lambert van der Aalsvoort
十九世紀末,法國人薩勒以鏡頭記錄清法戰爭下的北台灣戰場,山頭上,法軍主砲轟擊的濃濃白煙,戰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兩方對峙,勝敗未卜。薩勒的攝影目的原本是為了獲得軍事情報,而攝影作為偵察的一種方式,對當時台灣的地形景貌、氣候變化、生活痕跡等做出了清楚的紀錄,卻也意外地為今日留下了難得的歷史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