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孤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因為有內涵與外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就如同一杯水,杯子是外在,水是內涵。自己的內涵是自身用歲月釀就而成佳釀,成分包括思想與觀念、品德與學識。自己的外在,也是自己平日修練而成的身形與儀容、態度與行為,兩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學相約到大學教授家聚會,剛開始大家相談甚歡,聊著聊著,學生們的話題慢慢轉向對生活的不滿,與對現狀的抱怨,他們不滿功課的繁重與人際關係中的恩恩怨怨。

這時,教授不動聲色地從茶水間拿出許多材質不同、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杯子。其中有陶製的、有瓷質的、有玻璃的、有塑膠的、教授讓同學自己取杯倒水喝。很快地,杯子被取得七零八落,托盤上只剩下一些造型較粗陋、質地欠精緻、色澤較不美的杯子。

教授微笑地對學生們說:「你們瞧,所有細緻、古樸、玲瓏、美麗的杯子,都被拿走了,剩下的全是讓人看不上眼的塑膠杯。現在,我想問的是,你們拿杯子的目的是什麼?」

學生們疑惑地回答:「不就是拿來喝水嗎?」

教授又問:「既然是為了喝水,那麼你們為什麼那樣在乎盛水的杯子呢?隨手拿一個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要東挑西選,選那細緻美觀的杯子呢?」學生一時啞口無言。

這時教授正色說道:「主副不分,而又什麼都想一把抓的心態,正是造成生活壓力的主因。明明你們要喝的是水,卻在乎選擇品質好又美觀的杯子,甚至會因為拿不到自己滿意的杯子而心生怨言。」

教授又說:「這種情形就和生活沒有兩樣,生活就是水,而名譽與地位,僅僅只是盛水的杯子而已。如果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杯子上,那麼,我們就沒有時間和心情,去品嘗和享受杯中水的美好滋味了。」

教授的生活教育或許讓人有所啟發,但杯和水,難道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既然是要盛同樣的水,當然要挑選一個賞心悅目的杯子,學生這樣做並無可厚非啊!

換個場景,如果教授用不同的杯子,盛了相同的茶水,用茶盤端出來讓學生自由取得,我想大多數的學生會選擇質感好又美觀的那一杯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因為有內涵與外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就如同一杯水,杯子是外在,水是內涵。自己的內涵是自身用歲月釀就而成佳釀,成分包括思想與觀念、品德與學識。自己的外在,也是自己平日修練而成的身形與儀容、態度與行為,兩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要怎麼收穫就怎麼栽」,一個人要有什麼樣的內涵,就應該怎麼醞釀;要有什麼樣的威儀,就要有怎麼樣的修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人的品格與氣質、操守與價值,就是內修外行的煥發。

人終其一生,一方面在釀造自己的內涵,也在品嘗自己的內涵;每天在修練自己的言行,也要自重自己的言行。

遺憾的是,人是群居的動物,在群體的生活中,為了爭取生存與表現感覺良好的自我,必然產生比較和計較,有了競爭與階級。

於是,人除了具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外,現實裡,還要放在人類社會中待價而沽。有人天生就能得個好價錢、好地位,例如種姓制度中的貴族階級;有人必須靠自己的努力奮鬥爭取好的地位和價值,在自由開放的社會,大多數都屬於這種人。

在奮鬥的過程中,有人很快地能夠浮出水面,出人頭地;有人雖然胸懷大志,卻始終抑鬱寡歡,難能得志。其間原因除了機緣之外,絕大多數取決於自己的作為、態度、人生觀與價值觀。有人熱衷於仕途,所以崇尚權勢與名位;有人自甘於平淡,所以趨向簡樸與隨遇而安。

人往上爬,水往下流,相較之下,追求較好的生活,享受較高的名位,還是多數人的夢想。夢想是否能實現,過程盤根錯節,靠自己的經營,也要靠別人的提攜。世上有伯樂,自然能識得了千里馬,但人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千里馬,埋怨世上沒有伯樂。

這個世界上,身居要津的人並非個個都是良駒,而抑鬱不得志的人,也並非個個都不是千里馬。這其間就牽涉到自己的為與不為,別人的識與不識。

古代有「買櫝還珠」的故事。楚人有一顆價值連城的寶珠出售,寶珠裝在一個貴重帶有香味的木材、且鑲有花紋的玉片、看起來非常美觀的盒子裡。一位鄭國人看到了,出了高價將它買下,不料他打開盒子,取出寶珠,還給楚人,帶著盒子走了。這是一種看重外表、不重視內涵的人,說得更直接一點,這個鄭國的買主不識貨,只被亮麗的外表迷惑了。

我們社會裡,只看重外表、忽視內涵的人比比皆是,就連孔子也承認自己差點就被外表所迷惑。

《史記.仲尼弟子傳》有這麼一段記載:「孔子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韓非子.顯學》裡也說:「澹臺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久而行不稱其貌。宰予之辭,雅而文也,仲尼幾而取之,與處而智不充其辯。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意思是子羽相貌堂堂、長相不俗,孔子幾乎以為他是出色的好學生,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德行與才能和他的容貌不相稱。而宰予言詞優雅、談吐不凡,孔子幾乎因此相信他是位優秀的好人才,但相處久了,才知道他的智慧才華與談吐不相稱。也是因為孔子差點對這兩位學生作了表裡不一、名實不符的誤判,才有了「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以言取人,失之宰予」的感嘆。

「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容易取得別人的好印象,或許比較可能贏在起跑點上,但世上只要還有伯樂在,千里馬終究有跨出馬廄,疾風奔馳的一天。其實千里馬也可以擇主而居,因時效命,「懷才不遇」的人不必難過悲傷,因為福禍相倚,不必強求。倒是「良禽擇木而棲」,才華洋溢的人也應學會「寧靜以致遠,淡泊以明志」,不一定非要趨炎附勢,求取名利與權勢。

其實,人生如寄,守護自己的核心價值,品味自己的內涵佳釀,守志奉道,表裡一致,榮辱不驚,隨遇而安,勇於作個孤獨的人,也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所謂「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甘於作個平凡的人,本身就是不平凡,尤其是在亂世。

《論語》衛靈公篇,孔子說:「直哉史魚!邦有道如矢,邦無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史魚和蘧伯玉兩個人都是衛國的賢臣,但是史魚太耿直了,不管邦國的君主有道還是無道,都一樣耿直進諫,結果惹怒了君王,落得以死進諫的悲劇。而蘧伯玉則知所進退,邦國政治清明有道時,就出來致仕作官,當邦國政治處於貪腐無道的時候,就沉潛內歛自己的才能,退隱山林,寧可孤獨避世,隱居不仕。這種處世態度,是孔子所認同的,所以孔子稱讚蘧伯玉是一位君子。

孔子相同理念的表述,也見於《論語》泰伯篇。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恥也。」可見得,孔子相當重視「篤信好學,守死善道」,邦無道時,寧可布衣粗食,寧可「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地「死守善道」。

眼看不少人為了爭名爭利而不擇手段,就想到不爭不取、心平無波的孤獨好處,忍不住信手寫下幾句享受孤獨的短句:

我不孤獨,
因為前面有路;
我不孤獨,
因為路旁有花草和樹木;
我不孤獨,
因為前後行人忙忙碌碌;
我不孤獨,
因為河流溪聲向我傾訴,
傾訴那千萬年的情愫;
我不孤獨,

因為田園蟲鳴蛙呼;
我不孤獨,
仰望白雲競相追逐,
蝸角虛名歷歷在目;
我不孤獨,
因為黑夜有月亮和燈燭;
我不孤獨,
因為到處有山嵐煙霧;
我不孤獨,
因為清晨有荷葉點點露珠;

我不孤獨,
因為胸中熱血流淌如煮;
我不孤獨,
因為山川異域,歲月同天,
真情不枯;
我不孤獨,
因為海天一色,風起浪湧,
與我心情起伏;
我不孤獨,
因為我無視貧富貴賤,
共伴星月感恩知足;

我不孤獨,
因為宇宙萬物,緣起緣滅,
來自虛無,回歸虛無,
終究黃土陪伴枯骨;
我不孤獨,
因為人生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頁頁都值得一讀再讀;
我不孤獨,
珍惜每一天的點點滴滴,
生命不會辜負。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動如風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許多民眾於晚間時分在新北市蘆洲區微風運河旁的「戶外河濱健身房」運動。台灣近年陸續吹起自行車、路跑與健身熱潮,運動風氣雖然愈來愈盛,但能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數仍是有限,須從環境、教育等小地方一步步培養,以讓運動更深植於文化之中,厚植台灣的健康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