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水台灣,四面環海,跟豐茂而引人入勝的陸地一樣,它廣漠的大海,陽光下湧動的波紋,也有如一卷厚厚的密緻摺頁,總要走近、潛入它,一則則變幻莫測的故事,才會驟然展開。

作為以引領讀者探索世界為職志的媒體,《經典》一直以來,上山下海,不在話下。所以繼【島嶼岸邊】和【海洋台灣】之後,最新規畫的【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這個系列,其實早在今年的三月便已誕生(見二六〇期蘇淮的〈革龜你好!世界最大海龜的神祕蹤跡〉;二六二期金磊的〈與鯨豚同遊——保育與經濟的平衡之道〉),卻礙於新冠疫情嚴峻,沒有正式向讀者介紹。好不容易疫情趨緩,本期《經典》特別選擇了本系列的〈伴渡——獨木舟探險索之旅〉一文,作為封面故事。作者張祖德在退伍後,自覺離開都會區,轉赴教育資源相對較少的離島會更有貢獻,十年來,他在澎湖推動獨木舟海洋教育不遺餘力,甚至獲得師鐸獎。在本文中,他除了不時往來於澎湖與阿拉斯加這兩個場景外,透過他的描述,在壯美的海洋上,一艘艘小小的獨木舟在敬畏自然的前提下,證明了海洋也可以是一個運動場,讓大家進行比賽、競技、馬拉松的地方。

相較於海洋的浪漫,目前只談「淡水」的【水啊】系列,基於台灣不缺雨卻缺水的現實,探討的多半是再實際不過的議題,如本期的〈聰明灌溉,智慧節水——農業的省水之道〉。占總體用水量70%的農業,近年來積極加入節水的行列,從研發各種節水灌溉科技,到嘗試轉作需水量較少的旱作,一點一滴,都是對節約台灣水資源的貢獻。

撰述鄭接黃執筆的〈動物好神——敬畏有情的動物神信仰〉一文,從玄天上帝故事裡的龜蛇談起,詳述各種動物神的起源、發展,文末提及當代人對寵物的關愛,讓毛小孩、貓奴、剷屎官等一時成為時代新詞彙,反映的除了是寵物地位的提升,也是民間信仰開始重視起寵物喪葬的新潮流,而不再是往昔草率的「死貓吊樹頭,死狗放水流」。

撰述陳芛薇的〈舊屋修修臉——重拾失落的建築美感〉,討論的是近期最夯的「危老重建」議題。台灣都會區的住宅,屋齡超過四十年的不少,不管基於需要或興趣,都推薦讀者一讀。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獨木舟

【本期封面】攝影/張皓然
在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划獨木舟,不僅可以到達平時難以進入的海蝕洞祕境,觀賞水面上海天一色的美景,更能透過「水下翻滾」,看到由紫色鹿角珊瑚形成的水下「薰衣草森林」。在此做獨木舟翻滾,不是翻覆救援,是享受。兼具速度與靈活操控性能的獨木舟,是在澎湖三百二十公里長的海岸線及九十座大小島嶼間探索的最佳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