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已經少有人再去尋思,幾百年來的近代科學,是如何由有數千年紀錄人類歷史中自然哲思走出來的。探究科學歷史的論說指出,近代科學之所以會在近四百年前,由歐洲那個環境萌發而起,照先哲的看法,純然是一個歷史的偶然,那是一個天時、地利、人和促成的歷史機遇,卻也徹底改變了人類這個物種面對自然宇宙的思維與態度。
一般討論近代科學之所以能由自然哲思躍然而出,最主要一個因素,是近代科學除了與過往自然哲思同樣有觀察、推理、計數,還採用了實驗檢證的辦法,也正是因著這種「實證作為」,讓近代科學「御萬物於方寸之間,識寰宇在咫尺以內」,實徵致用而成其大功。
那麼實證的本質又是什麼呢?討論這個問題的文獻,盈篇累牘,實不易盡識,二十多年前,在一個偶然機緣聽得的一個說法,倒頗有振聾發聵的啟發。一九九七年吳健雄去世後,在南京舉行一個紀念研討會,邀來一位做原子核物理的德國物理學家穆斯堡爾(Rudolf Mößbauer),這位當時近七十歲的諾貝爾獎得主,在攻讀博士的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原子核反應的效應,由於這種效應能用於了解原子核與周圍環境作用,影響很大,因此穆斯堡爾在三十歲剛出頭就得到了諾貝爾獎,後來物理科學就將這種現象稱之為「穆斯堡爾效應」。
穆斯堡爾初發現此一效應,還是一個研究生,因此許多人並不相信,後來許多有名科學家也證實了穆斯堡爾發現的效應,大家才紛紛投入研究。也許有這樣一個經驗,穆斯堡爾因而對於所謂的科學實證,有了多一層的反思與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