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攤台灣 100個攤販,100種台味生活的方式!

速寫畫家鄭開翔將視角轉向街頭巷尾,是你我再熟悉不過的「路邊攤」。讓我們從生存的一角,看見生活況味。

市速寫」(Urban Sketch)這個生活態度教我的,就是面對生活的大小事不應有差別心,要試著設身處地思考,發掘其中的趣味。也因保有這種「接納」的心情,我才能發現許多庶民生活有趣的畫面。

一直以來,我總是醉心於記錄這些看似平凡的庶民樣貌,對我而言這才是最屬於我們的台灣風景。然而,有次接了一個繪圖案,案主希望我不要畫到街道一旁的流動攤販,因為這些攤販嚴格來說並「不合法」,畫了恐有「變相鼓勵」的感覺。我能理解案主的顧慮,但心裡又為這些攤販暗自叫屈。明明我們希望用市井的風景來吸引遊客,為何同時又否定他們的存在呢?這種矛盾心情大概一時難有解答,也成了我想要寫這本書的原因之一。

攤販為了移動方便,會盡可能精簡攜帶物品,又為了吸引顧客注意,會最大化豐富攤位,加強視覺效果。其中更有老闆自身的美感與巧思,使得每個攤位都像是移動的裝置藝術。

在第一本著作《街屋台灣》中,我記錄了在城市間漫遊所發現的有趣街屋,堆疊凌亂的房子雖然不是典型的「美」,卻有著豐富的姿態,透過外觀與建材質感,展現出台灣庶民的生活樣貌。《百攤台灣》則有異曲同工之妙,提筆畫下攤販,一開始也許只是色彩斑斕的招牌、改裝奇特的攤車造型、在街角迸發的生猛台灣味,後來深入挖掘,才發現其中也蘊藏了自己的情感。

因攤販與人們的生活連結更為緊密,除了攤子本身的造型,還能觀察到攤販擺設的巧思、逗趣的標語,以及排隊等候的人生百態,我不自覺的將繪畫重心轉移到捕捉攤販與顧客互動的瞬間,希望可以把攤販辛勤工作的身影、與顧客充滿期待的快樂氛圍,以及自己的回憶記錄下來,這是攤販系列與街屋最大不同之處。

記得二○○○年的時候,正在台北讀大學的我,時常會在台北車站旁的陸橋上看見一些席地而坐的小販,前方擺個皮箱,販售一些如手錶之類的商品,就像小說《天橋上的魔術師》裡的魔術師,這種「一卡皮箱」的營業模式,就是最簡便的行動攤販。攤販像遊牧民族,只要一個行囊,天南地北都可以生活,若遇到取締的警察,或許只要闔起皮箱拔腿就跑,機動性十足。

再回想年幼時,下午常有賣豆花的攤車路過門前,從遠方就可聽見「島輝──島輝──好呷ㄟ島輝」從喇叭播放出來,當時,外婆總會去買一碗花生豆花給我吃,廣播聲的記憶與豆花的焦糖味緊連在一起,再加上外婆的情感作為調味,使得平凡的豆花在記憶裡變得更加雋永。

但不論是提著皮箱的街販,或叫賣的豆花車,在近年法治觀念、環保意識抬頭,以及外送平台的興起之下,許多攤販逐漸改變了營業模式。以往街邊可見的小攤、露店,如今許多難以復見,只留在相片與我們的記憶裡。

我的作品裡時常帶著一種「捨不得」的心情,希望能透過我的畫作,記錄下這屬於台灣的吉光片羽。他們或許不「美」,難登上大雅之堂,但這種在地的人情叫賣,是無論我們走得多遠,都會最懷念的一聲呼喚吧!

玉蘭花

賣玉蘭花是台灣特有的商業行為之一。以前常在廟宇看到兜售玉蘭花的攤販,許多人祭拜時會在供品上放一小束,作為獻花;有些人則會將芳香的玉蘭花掛在汽車後照鏡,充當天然的車內香水使用。

玉蘭花販從花商進貨,再以鐵絲串成一小串販售,一串三十到五十元不等。他們會在車站、廟宇等人來人往處販賣;有時也會利用等待紅燈的時間,穿梭在車陣裡兜售,快要綠燈時,再迅速跳上一旁的分隔島閃避車輛,我時常替他們捏一把冷汗。

許多攤販在胸前掛了牌子,寫上自己目前的困境。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玉蘭花除了實質上的需要,也許更多是出自對攤販的同情。但不論如何,玉蘭花仍是許多台灣人心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之一。

麵茶攤

乍聽「麵茶」這個詞,直覺上是類似「米漿」之類的飲品,但其實麵茶粉是用麵粉、油和糖拌炒而成,加入熱水,均勻攪拌後會呈現膏狀,用湯匙小口小口品嘗,味道鹹甜又帶有點油脂香氣,吃起來也略有飽足感,實在佩服早期的人怎麼都可以發明出這類省錢又好吃的點心。

基隆有個有趣的麵茶攤,老闆推著攤車在街上遊走,行蹤不定,想要「捕捉」的顧客全憑運氣,還被當地人戲稱為「抓寶系」攤車。有次騎機車,眼睛正巧瞥見路旁緩慢推車的麵茶阿伯,我興奮的趕緊靠邊停下,掩不住笑容的上前購買。

這個麵茶攤的外觀相當有特色,攤上瓶瓶罐罐是裝了麵茶粉與太白粉的桶子,最引人注目的是有著長壺嘴的鐵製水壺。

老闆將麵茶粉舀進紙杯後,再用類似「印度拉茶」的手勢,離得遠遠的將熱開水倒入紙杯。除了這項特技,持續加熱的水壺煮沸後會不時發出如汽笛般的「逼逼」聲,使得顧客從遠方就知道麵茶攤來了,這個聲音就此與麵茶攤綁在一起,成為人們重要的聽覺記憶。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北海道

【本期封面】攝影/安藤誠
彷彿凝視著鏡頭的北海道赤狐,是北海道的代表動物之一,從下巴到腹部長著白色體毛,耳朵內側及腳踝為黑色體毛。鏡頭後的攝影師安藤誠,長居北海道東部的鶴居村,是「亞洲最佳自然攝影」大獎常勝軍,也是北海道政府認證的專業戶外嚮導,帶領旅人深入觀察生態樣貌,並且學習守護這些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