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道

一○二張照片構出充滿故事和詩意的影像臺北城/臺北人。紀實攝影家林國彰花了十年耐心往返,歷史的遺跡、時空的錯置,都逃不出他的攝影眼。

林國彰
LIN KUO-CHANG

九五一生於臺灣嘉義。前《中國時報》資深攝影記者。現為自由攝影工作者。

七○年代受報導攝影啟蒙,自學攝影。認同攝影信念:以看見、紀錄、幫助六字,關懷人的生活、生命與生存現況,鏡頭背景常聚焦社會風景與城市地景。以直觀、等待、抓拍、非虛構、辨差異、求多義,透過當下想像方式拍照。認為攝影是長期觀測,須不斷重回現場,重複按下快門,在快門一鬆一緊中體驗,攝影是自我救贖。

專題作品:
《悲歡樂生》、《被麻風烙印的小孩》、《日間夢遊》、《過華盛頓州》、《貴州屯堡人》、《閩南遊觀二三》、《客遇1995》、《在山這邊》、《臺北道》。

獎項:
.二○○五年〈十八年來第一班〉獲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雜誌類最佳攝影獎。
.二○○四年《被麻風烙印的小孩》獲韓國東江國際攝影節最佳外國攝影家大獎。
.一九八七年〈中式速食〉獲WPP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日常生活類金眼獎。

 

遊蕩者。靈光。與星座布列的態勢
————關於《臺北道》多重面向關鍵詞的聯想

臺北。從歷史沿革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鄭氏王朝。清代。日治。臺灣民主國。到今天的中華民國。

臺北。從移民遷徙看。原住民。南島民族。凱達格蘭族。閩粵移民。一九四九年國府戰敗後遷臺的大陸移民。到東南亞嫁娶入臺的新住民。

臺北。從地理變異看。舊日風景倖存殘留的。像北門。新地景翻新舊日的。像西門。舊的懷舊。新的滅舊。

我拍攝臺北道呈現的歷史感。因照片映照出不同時間的變遷。產生差異與重複。我雖一再重複拍照。但少有兩張照片一模一樣。現世地景此曾在。我在照片裡感受到。歷史被壓抑。地理被更迭。時代被回返。對於臺北被消磨的歷史。與時間落差衍生的地理變化。清代日治民國的街路與地景。錯置成了不確定的地圖。對我來講。這就是臺北的不確定。瞬間即逝。轉換不可知。永在的現在不曾在。

歷史的殘屑。場所的消失。事件的遺忘。追憶的曖昧。隱匿的時間差。攝影的即興抓拍是現代性。照片的藝術表現不再獨一獨二。這是一個藝術作品可技術複製的時代。我們正迎向靈光消逝的時代。

在十字路口迷失。也可能。在另一個十字路口。找回消逝的自己。

在街路尋覓。模仿。推理。探祕。洞見新舊事物與物種變異。我藉著拍攝他所看到的地景。逐漸構築臺北。想像臺北。

臺北是什麼。臺北是艋舺。大稻埕與城內組成的三市街。道是什麼。道是一個人走到十字路口停下來。觀察。思考。抉擇。攝影是什麼。我就六字訣。直覺。機遇。想像。書是什麼。書是著作。圖像與文字的載體。也是知識與智慧的結晶。

整體來看。我創作臺北道攝影書。試圖將許多照片與文本。編輯成類小說。拼故事。攝影者以照片穿針引線。以文字游移後現代。想像這照片。這小說人物。一路道聽途說。說地景變遷。說街路傳聞。說臺北。與它的江湖。

臺北道創作時間長達十年。源自二○一四年時。臺北建城一百三十週年。手機當下臺北的一項展覽計畫。展覽結束後。我持續拍照。堅持十年。將它發展成一本攝影書。今年適逢臺北建城一百四十週年。古人十年磨一劍。我十年磨一書。

臺北道多重面向的關鍵詞。正如後現代主義者詹明信。重讀班雅明多重面向一書所說的。是遊蕩著。靈光。與星座布列的態勢。

本文摘錄自大塊文化出版之《臺北道》一書及作者新書分享會的改寫講稿。


關於遊蕩者

我遊蕩。我拍照。是一種無目的閒逛。
逗留。徘徊。看似亂亂走。卻又有意識的看。
看似置身事外。卻又熱衷於眼前一切。
有一種不知道在尋找什麼的什麼。
無所事事。無益於事。
無意識的遊。路上有所拾遺。
攝影之後。卻又蕩然無存。

向前走。啥咪攏毋驚。從衡陽路二二八和平公園大門西望。一個背包男子橫越路口南去。框框裡的人。班雅明的浪蕩者。艾略特的空心人。走路者其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什麼時間來。為什麼去。是偵探詩人哲學家。日月交陪愛。人做什麼來去。愛。工作。金錢。想起林強唱向前走。阮欲來去臺北打拚。想起侯孝賢唱無聲的所在。行這呢久。行到路盡頭。那同時也回眸看他的西門城。消逝的老靈魂還在。此地衡陽路是清代石坊街西門街。日治榮町通。換一國換改一條路名。新公園也經陳水扁改名二二八和平公園。路名地名人名。都在框框裡朝令夕改。人在塵勞轉。道無常。名無常。本來面目我是誰。
——衡陽路二二八和平公園2015

我們跨越館前路。載走的是都市塵勞。上班族不可承重之塵。館前路非管錢之路。可這條路銀行商家金庫多。路盡頭臺灣博物館。中央聳立巴洛克式圓頂。直面歐洲文藝復興風尚。遠近。透視。丁字路。單行道。博物館前身是日治一八九九年肇始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之前是清代臺北大天后宮。官定媽祖廟。為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拆了。宮廟身骨離散。城市變易無情。館前路前身日治表町通清代府後街。路名寫史。腳認同路。路認同土地。
——館前路臺灣博物館2017

曲直。日常街頭巷道。日復一日走過。午時陽光直射路上。一男一女齊肩並行。他們將前往幸福的國度嗎。沒有誰在後面追趕。走過的路灰茫茫倒映陽光。過往記憶最好淡忘。人影朝前拉長。地上的影子長度短於身高。身高決定不了生命的長短。高樓香爐的龍耳麟紋彷彿烈火燃燒。陰影對陽光。曲折對剛直。一陰對一陽。一爐香火萬家傳。千處禱祈千處顯。萬家拜請萬家靈。日常光景百姓家。茶餘飯後百步走。你來我往還復來。
——南京西路法主公廟2014


關於靈光

靈光在哪裡。只能感覺嗎。
它是一種獨一無二的氛圍。存在於我與他者之間。
接近它。無法言說。稍縱即逝。難以捕捉。
我延伸班雅明的說法。
我今天拍攝的手機照片。不是唯一一張。
它可以無限複製。
這些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
日常看見或許漠然隱去。是靈光消逝的原因。

鷹飛過城市上空。雲在呼愁。渾沌在世界中心呼喊。那時天地無明。2018年那天。看見一朵雲飄過總統府上空。我隔著樓牆拍了那朵雲。雲在上空。蔡英文總統在那裡上班。那時我寫下一種感覺。鷹飛過城市上空。雲在呼愁。渾沌在世界中心呼喊。那時天地無明。雲。是一個遊蕩者。鷹飛過也是。臺北城的靈光也是。不時在我們眼前飛逝。
——凱達格蘭大道博愛特區2018

法國巴黎有凱旋門。臺灣臺北有北門。臺北市長打造北門為國門。擴大為北門廣場。北門巖疆鎖鑰。保留不同朝代的記憶。臺北城清代最後一座城。城牆拆了。唯北門原貌屹立不移。歷經清代日治民國。歷史見證一百三十三年。北門插過競選旗幟。扮裝慶典招牌。棲身忠孝高架橋下當路人甲。柯P新官上任一把火。二〇一六年拆高架橋。二〇一七年整合臺北郵局鐵道部等為北門廣場。像是人的生老病後殘軀。柯醫生一上任市長就急診。今日重生。
——忠孝西路北門2017

圓山別莊在臺北故事館。基隆河孤獨作伴。比鄰北美館。我們仨呼喚朋友來看。昨日布列松在中國。今日黃華成未完成。一個人的大臺北畫派。這天臺北日偏食。北美館熱浪騰雲。館前展一個多重真實的膜。透過偏光片多重疊加。壓克力玻璃浮現了小孩殘影。映照似存在似不存在的幻相。左岸圓山別莊。一九一三年建。日治時大稻埕茶商陳朝駿仿英國都鐸式建築。曾經立法院長黃國書宅邸。後美術家聯誼中心。
——中山北路臺北故事館2020


關於星座布列的態勢

星座彷彿星星在天際成群閃爍。
光點繁複。多相多義。
關於布列。我的理解是架構圖。
結構圖。是一種共相的概念。
共相共存。指的是。在許多地方。許多事物上。
同時出現許多東西。
而態勢。正是星座布列構成的形勢圖。

第一眼先看到大門玻璃內的孫中山座像。第二眼遙望臺北101高樓。第三眼中年男子叉腰直立。玻璃上映照出彼此交錯的場景。各據一方。並立。並排。並比。孫中山座像與臺北101。誰偉人誰高樓。男子我也有一個夢。不可一世名之為鴻圖大志。誰能仰之彌高。尾大最怕不掉。高處亦不勝寒。你不是唯一的高尚者。
——仁愛路國父紀念館2014

看見孫中山與習近平在西門町。遺照與肖像並列街頭。上書完成國父統一使命。下寫支持一國兩制和平統一。車聲轟隆。進行曲鏗鏘。路人聽而不聞。視而不見。警察觀望。三不管。此地捷運西門站六號出口。清代西門城外通往艋舺之路。日治市街改正。拆西門城樓。設西門町三線路。民國改西門圓環。繁華有時盡。現在都攤平還地。土地無政府。孫蔣嚴蔣李扁馬蔡。孫毛華鄧江胡習。誰主浮沉。岐路權鬥。舉旗撐傘者路邊譫妄。聽見眾人的沉默。
——中華路西門町2017

我們在此相遇。樹在看。小孩玩瘋了還翹腳天。銅像蔣渭水大稻埕醫師也。他豎立島嶼花臺。被尊為臺灣人救主。文化頭。思想師。建牌樓。寫傳奇。人造神嗎。壁繪練功圖。舞九鬼拔馬刀。迎老婦長照曬太陽。如此晨操蒔花弄草。總匯成蔣渭水紀念公園。一〇三年前。他手提看診包。右手抱書。寫臨床講義。診斷臺灣病了。病名文化低能兒。開藥方一帖知識啟智。於一九二一年創立臺灣文化協會。又舉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錦西街蔣渭水紀念公園2017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聖火遞

【本期封面】圖片/Paris 2024/Samuel Jeglot/Poisson Lune Production
這是充滿詩意、力量和歷史性的時刻。六月十八日,三十九歲的自由潛水員莫多洛(Alice Modolo)於法國的濱海城市阿爾卑斯省的自由城港口下潛,完成火炬的地中海傳遞之旅,將已在法國海外屬地連續傳遞數日的聖火再次帶回法國本土。莫多洛是一位法國優秀的自由潛水員,她在二〇二一年創下首位配戴單蹼潛入百米深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