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伊甸園 台灣的山椒魚童顏不改

在高山上、在隱蔽潮溼的森林底層,有一種遠古來的生物,牠們行動遲緩、構造簡單、容顏不曾改變。台灣五種山椒魚,各自獨立、沒親緣關係,牠們如何活過億萬年?

在高山上、在隱蔽潮溼的森林底層,有一種遠古來的生物,牠們行動遲緩、構造簡單、容顏不曾改變。(圖片提供/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在高山上、在隱蔽潮溼的森林底層,有一種遠古來的生物,牠們行動遲緩、構造簡單、容顏不曾改變。(圖片提供/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種來自遠古的生物何以能活到現在?牠是來自三億年前代代相傳的蠑螈,全世界大大小小不同體型尺寸共八百多種,包括大鯢小鯢,台灣也有五種,小鯢科小鯢屬,也叫山椒魚。在紀錄片《山椒魚來了》播映後,你真的懂牠了嗎?看得懂牠自遠古捎來的訊息嗎?

每年春天融雪一完,工作人員趕緊上山尋找新生命,山椒魚媽媽喜歡將卵產在同一處有伏流經過的岩石下(右圖),一次兩串,每串十顆。研究人員小心翼翼掀起石塊查看(左圖)。(圖片/林春富)

台灣冰雪融化後的喜事

春節過後,長期從事高山生態調查的研究助理鄭勝文和林祐竹又準備出門了,這已是他們的日常,一年總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山上,一開始對象是哺乳類,現在愈做愈「小」:兩棲類有尾目的山椒魚。

林祐竹幾乎可以想像,回暖的三、四月,高山冰雪融化,那一串串透明的卵鞘緊緊黏住、懸在岩石底下,她如同要探訪親人似地,期待著趕快上山。小小的地下伏流緩緩流過,寶寶們被水滋潤著一點一點長大,至少八十天後破卵而出;隨後牠們會帶著羽狀外鰓,可以清楚透見裡面流動的紅血球,迎接「魚生」的第一個盛夏;接著,帶著媽媽給牠們的卵黃便當,鼓脹著肚子,不必再進食,撐過一百天變態完成,由肺和皮膚呼吸,正式上陸。

當初為了完整記錄山椒魚寶寶們的成長日記,鄭勝文和林祐竹等研究人員每週必須上山一趟,才不致漏失牠們在膠質囊中一點一滴的變化;在破卵而出的那幾天,就跟人類胎兒一樣,卵串會動得特別厲害。

在缸內圈養觀察未完全變態的觀霧山椒魚,搖晃著三對外鰓,流動著紅血球(左圖)。打了不同顏色螢光標記的山椒魚成體有各自的編號,十公分大小剛好圈在拇指、食指間(右圖)。(圖片/林春富)

為了安靜上山不打擾棲地,偶爾打著赤腳做高山調查的鄭勝文大學時就迷上登山社,清楚記得二○一一年參加太魯閣營隊進行調查方法培訓,在武嶺第一次看到山椒魚,還一次發現兩隻:「原來就是牠!」但那時他坦承,「完全不理解這種很多人可能連聽都沒聽過的小東西。」

直到二○一六年六月,他跟著師大生物系助教賴俊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上奇萊東稜做調查,當時台大動物科學技術系教授朱有田也第一次上去,卻遇到賴俊祥墜崖意外,從此朱有田帶著勝文、祐竹在悲傷過後接下了山椒魚研究調查的棒子。

膠質透明的卵串裡看得到已發育眼睛、外鰓以及前肢欲出的山椒魚寶寶,約八十天。等長出後肢就將破卵而出,此時卵串扭動得愈厲害。(圖片/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

北緯22度 牠橫空出世

原本做蘭嶼豬研究的朱有田說,真的很幸運遇到這對愛山又能爬山的得力助手,讓台灣山椒魚研究「突飛猛進」,資訊量增加,也恰是時候配合登山活動蓬勃發展,讓更多人知道、也應該知道,當在高山上與這些遠古來的生命不期而遇時,要如何相處,避免魯莽的我們毀了牠們的家。對於這麼艱難刻苦的長期研究,他也從此用經濟動物豬隻研究的資源,挹注一些在這種台灣田調幾盡空白的高山小生命身上。

一九一九年,日本人楚南仁博在追分(今日南投翠峰)和能高駐在所,各發現一種跟日本長得相像,來自遠古、比恐龍還早一億年出現通稱蠑螈的生物,交由動物學者牧茂市郎鑑定;一九二一年安東伊三次郎在阿里山也採集到兩隻標本,經鑑定分別發表為特有物種楚南氏山椒魚、台灣山椒魚與阿里山山椒魚。

台灣共五種山椒魚,其中包括分布於合歡山奇萊山系的楚南氏山椒魚,是在島外分化後進入台灣(左圖)。最晚發現但與日本親緣最近,分布於最北界的觀霧山椒魚,是在島外分化後進入台灣(右圖)。(攝影/游崇瑋)
為數最少海拔最高的南湖山椒魚,是在島外分化後進入台灣。(攝影/游崇瑋)

台師大生物系退休教授呂光洋,一九七七年剛從美國念完生態學及演化生物學回台任教,學生在課堂上發問:台灣有蠑螈這類的物種嗎?於是,他依據日人在台灣高山發現過山椒魚的資料,到最方便抵達的阿里山想找答案。豈知,就在當時繁華的沼平老街附近,有一大片當地人種的山葵田裡,不費力地尋獲山椒魚!他推測,是因為人的適當擾動,山葵田用原始的石頭疊砌成一梯梯的界坎,加上用花生殼當肥料,增加土壤豐富度,為山椒魚創造了食物,於是天時地利人和而成為牠們的樂土。但距離日本人的發現已過半個世紀了。

這次的發現,開啟了呂光洋研究山椒魚的興趣,他被稱為「台灣山椒魚之父」。他說當時自己年輕,很衝,於是帶著熟悉各個台灣高山地形路徑的登山社學生上山,當然都得藉放暑假之便,「總是跟颱風賽跑。」

呂光洋還提到過程當中一件趣事:有一次他和學生去北大武要找山椒魚,結果住了兩天檜谷山莊槓龜,遍尋不著,只在下山的路上發現一條斜鱗蛇,「反正都是生態研究嘛,就把牠帶回來。」呂光洋邊笑邊說,「結果回來的路上蛇吐了,吐出四條阿里山山椒魚,有的還很完整,那就代表北大武山有山椒魚,還不少呢,牠一次可以吃那麼多隻!」得來全不費工夫。

至今,大家所認知的北大武山是台灣山椒魚分布的最南界,證據就這麼來的!呂光洋笑說,此行收獲真不少,還包括,斜鱗蛇會暈車!

但從零開始的台灣山椒魚研究始終進度緩慢,僅止於巨觀調查,「很重要,但很難發表。」呂光洋說,這也使得往後三十年,山椒魚始終默默無聞。

十九世紀義大利發現第一個蠑螈化石,二十世紀西班牙發現白堊紀化石,二十一世紀中亞吉爾吉斯地區再發現,將其生存年代往前推至兩億三千年前三疊紀,遠早於恐龍的侏羅紀。登陸動物都來自海洋,在離開水之前早就歷經長時間演化,如肉鰭魚類因為上岸承受不同重力,鰭演化得愈來愈像肢趾,成為山椒魚遠祖。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資深撰述
本文出自

火鶴花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火鶴花自一九八O年代出現在台灣,原產於熱帶天堂夏威夷以及花卉生產技術先進的荷蘭。台灣目前栽培了超過七十種火鶴花,在花卉外銷市場表現穩定。雖然生產理想顏色的花朵存在著技術難題,不過,透過研究人員和種植者的合作,這幾年已經能生產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讓色彩鮮豔的火鶴花在日本這個要求嚴苛的市場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