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標價? 寵物市場背後的陰影

在寵物市場中,寵物成為商品。不管是幾十元還是幾萬元,當生命有了「可計算性」,影響的不只一隻動物,而是動物族群以及自然生態。

一臉呆萌的柴犬,剛斷奶就被送進展售櫥窗。(攝影/安培淂)
一臉呆萌的柴犬,剛斷奶就被送進展售櫥窗。(攝影/安培淂)

東縣萬年溪沿岸,一名男子手持特製的長釣竿,遠遠瞄到草叢有動靜,立刻伸出釣竿,以套索捕獲綠鬣蜥。他是屏東縣政府農業局請來的捕捉達人李明,曾向屏東科技大學教授學習專業捕捉技巧,一天最多可抓十幾隻。

為了降低生態危害,近年台灣開始加強移除綠鬣蜥,去年八個縣市移除了一萬四千多隻,其中屏東縣占了近六成。農委會去年也正式公告綠鬣蜥為有害外來物種,是目前唯一被公告的物種,並規定飼主辦理登記,從源頭控管。

這一批批被移除後送去人道處理的綠鬣蜥,曾經是台灣寵物市場上要價不斐的珍稀動物,如今卻淪為人人喊抓的有害生物。

可愛、療癒、新奇、帥氣……,人們出於種種需求購買各類寵物,只見到眼前經過包裝美化、便利取得的商品,忘了牠們也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從物色、詢價的那一刻起,人們就已進入寵物市場的循環,具有影響產業的力量。

原產於中南美洲的綠鬣蜥,因為大量棄養,造成生態危害。

台灣寵物商品化的歷史,最早源自日治時期,日本人引入德國狼犬作為軍用犬,成為首批被商品化的犬種。品種犬飼養的風氣延續至戰後,一九五○年代犬隻交易興起,逐漸從大型犬拓展到玩具犬;至於品種貓,則於一九八○年代中期才現身於市面。

貓狗「主流」之外,如今的寵物買賣市場上,還有同樣發軔於日治時期、一九八○年代發展的觀賞魚,隨著國民政府遷台帶進來的籠飼鳥,以及一九九○年代從水族館及寵物店延伸出的鼠、兔、兩棲爬蟲、昆蟲等動物。

儘管目前沒有全國寵物的官方調查,無法得知包含犬貓及非犬貓類寵物之全貌,但根據農委會二○一九年家犬貓統計,家犬一百五十萬隻,家貓七十六萬隻,平均每三戶飼養一隻犬貓。

屏東縣政府請來捕捉達人李明,一天最多可抓十幾隻。

進一步分析飼養犬隻來源,前兩大來源分別是贈送37.55%、購買21.79%,認養則占12.5%。認養比率雖然較過往提升,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林岱瑾表示,對於「以認養代替購買」這句口號,民眾也許支持,但未必能落實,數字即反映出民眾對於品種犬的偏好。

「之前有客人打電話到寵物店,再三叮嚀:『等下我女友如果打電話過去,問說我送她的柴犬怎麼來的,要說是認養的,不能說是我買的喔!』」中華民國寵物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靖霖,分享一位業者的經驗。聽來荒謬,卻也突顯寵物早已成為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接受的商品。

以寵物市場中最大宗的貓狗來看,市面上販售的品種犬貓究竟從哪裡來?

寵物店一隻隻被標上「大特價」的幼犬,試圖吸引民眾購買。(圖片/台北市動物保護處)

籠內「商品」任君挑選

實際走訪台北市幾家販賣犬貓的寵物店發現,正在Window shopping的民眾在意的不外乎「可不可愛」、「好不好養」、「好不好教」、「多少錢」,沒人在意剛斷奶、不過兩三個月大的牠們住進展示籠之前的生活。

由於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的管制,目前市內並無合法繁殖場,犬貓業者僅能取得買賣及寄養許可證,這幾家店自然是向外縣市繁殖業者進貨,並依《特定寵物業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特寵法》)標明寵物買賣資訊。不過,那張貼在籠外的資訊卡上,民眾會注意品種、性別、出生日期,對於「來源業者許可證字號」僅輕輕一瞥,彷彿有寫就好。

「資訊公開已經是最基本的要求了,但我們在各地抽查犬貓寵物店時,發現很多業者連這個都做不到。」投入動保團體十幾年的林岱瑾指出。

「你想看這隻?」通化街一家寵物店裡,老闆見客人指著一隻面朝內的小狗,便用力拍打籠子,巨響不僅讓小狗驚嚇轉頭,連客人也皺眉看著老闆,不遠處還貼著告示「請勿拍打」。同樣情況換到另一家店,店員輕輕撥著籠子發出聲音,小貓一臉萌樣地回頭,讓客人心動不已。即使都是合法的買賣業者,對待動物的態度仍有極大差異,合法未必等同合理的照顧。

動保團體推廣「以認養代替購買」,為流浪狗找新家。

寵物店的銷售方式,往往也無法給予客人專業的飼養建議。有的直接說:「看你喜歡哪種啊!」有的會推薦:「這種最近滿多女生選。」有的則會問:「你經常在家嗎?這種比較黏人喔!」但在時間及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店家真的能用幾個問題就協助客人找到適合彼此的寵物?

甚至寵物店販售時能否提供正確的飼主教育,可能也得碰運氣。「一直有業者教飼主『幼犬一天餵兩餐』,都瘦成皮包骨了!是怕長太大嗎?」左岸動物醫院獸醫師關心羚氣憤地表示,「還有的會教幼犬飼料拌羊奶粉,吃了拉肚子,拉到後來可能會腸套疊耶!」

除了傳遞錯誤飼養知識、造成動物的病痛之外,不肖業者持續繁殖不健康的犬貓、使牠們代代受苦,也讓有多年診治經驗的關心羚極為不捨。

不管來源為何,飼主都應負起寵物的照顧及醫療。

「可愛」可能要牠的命

「小時候不懂,看到電影《星際戰警》(Man in Black)裡的巴哥Frank只覺得『可愛』。」關心羚表示,但現在看到巴哥、法國鬥牛犬、英國鬥牛犬這些短吻犬,她就會提醒自己:可愛外表帶給牠們的是呼吸困難。

擁有大頭、扁鼻的短吻犬,因為過去人類制定的「外型標準」而被選種培育出來,使得臉部骨骼異常,容易阻塞呼吸道、影響散熱。七年來已為無數隻短吻犬進行呼吸道整型手術的關心羚感傷地說:「我希望不要再看到無辜生命因為無法正常呼吸散熱,遭受熱傷害、最後吐血而死。」

隨著近年台灣動物福利意識的提升,優質的繁殖業者願意注重飼養環境。

不只短吻犬,像是台灣的瑪爾濟斯好發心臟病、臘腸犬易有椎間盤問題、拉布拉多及黃金獵犬容易髖關節發育不良,這些不健康都可能來自「人造」。

過去一百五十年,選拔性育種為人類量身打造出各式外型的犬隻,促成現代犬種的產生。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費昌勇指出,純種犬的建立是經由基因隔離與近親交配的過程,這種做法造成品種特異性的遺傳性疾病,也就是某些品種易發生某類疾病。

事實上,《特寵法》早有規範,業者不得繁殖或買賣有特定先天或遺傳性疾病的犬貓。「可惜的是,政府後續並未公告應篩檢的疾病有哪些,空有原則、卻無執行細項,形成模糊地帶。」林岱瑾表示,即使疾病清單無法做到百分之百,也應逐步建立。

隨著近年台灣動物福利意識的提升,飼主付出更多心力照顧寵物。

隨著近年台灣動物福利意識的提升,也有繁殖業者願意將準備育種的犬貓送去做基因篩檢、骨骼X光片,盡量避免繁衍出不健康的後代,但目前仍屬少數。

成本考量是再現實不過的問題。「假設業者下重本去檢測,然後寵物價格比現在貴幾倍,民眾搞不好就不想買了,這樣很難做生意。」十年前以「非業者」身分加入寵物公會的張靖霖表示。但他也指出,預先檢測遺傳疾病,確實是繁殖業者未來可以努力的目標。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本名Alberto Buzzola,《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 作品【海峽系列】獲2011年金鼎獎最佳攝影獎。〈難行仍行:邁向理想環境的交通規劃〉獲2012年吳舜文獎最佳專題攝影獎。
本文出自

海洋觀察

【本期封面】攝影/蘇淮
二〇二〇年八月,小琉球西北側海域水下約十米處,原本呈橘黃色或黃綠色的一株海葵,也耐不過這一波高溫而白化;居住在海葵中的小丑魚仍不離不棄死守家園,當攝影靠近時,體型較大的小丑魚便加速游過來,彷彿在示警。如同珊瑚,海葵身上也有共生藻,會因為環境不適合生存而離開海葵,最後導致白化、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