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調香尋味 台灣香料新拼盤

香料的使用,過去為了保久,今日則為了嘗鮮,味道也是記憶的偵探,帶我們看到母親的流離、移工的鄉愁。內陸的香辣、南洋的酸甜、加上台灣自然山林的氣味,不斷地包容吸納,調配出今日台灣島上的好風味。

編者的話

眾人口中的「泰北媽咪」劉小華親自造訪曾走過無數次的華人村寨,與泰北結緣將近三十年,與當地華人及在台僑生的淵源深厚,這一趟除了訪舊,也見證數十多年來景觀與人事的劇烈變化。

編者的話

看著這些專家學者們殫精竭慮努力地尋求減碳增滙的解方,卻讓我聯想起「女媧補天」一詞。自從知道地球臭氧層破洞肇因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之後,從減碳到固碳,奮戰不曾停止,只盼亡羊補牢,猶時未晚。

編者的話

相較於競速,二十五年來《經典》彷如老牛默默犁田,以文字耕耘心田,報真導正,為台灣社會播下良善祥和的種子。

與植物的擁抱 園藝.療癒.綠手指

研究指出,人類的互相碰觸擁抱,能夠幫我們建立起與他人的連結,那麼與植物的碰觸呢?蒔花弄草,對人類的身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炭火與茶苗 異域.僑鄉.泰北茶

在曾經是一片鳳梨園的密章翠峰茶園,春茶採摘正緊鑼密鼓進行著。有別於昔日台灣「送炭到泰北」的苦情難民村,今日泰北令人耳目一新。

編者的話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

編者的話

台灣在二○二六年即將進入超高齡社會,有極大的可能你會出現在獨老的行列裡。「獨居未必悲苦,關鍵要有社會連結」,而這個連結除了朋友,更大的可能是社區建構出的友善網絡。

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編者的話

泰北的烏龍茶源於台灣,今日規模與行銷市場卻青出於藍。茶田耕作改變了泰北高山的農業地景,從「境外茶」中我們找到台灣的技術與愛心,品飲一杯中南半島的烏龍茶,除了風土,更有各種滋味點滴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