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中以層積竹材蓋建的樣品屋。(圖片提供/元宇)
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中以層積竹材蓋建的樣品屋。(圖片提供/元宇)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一日不可無此君耶。」──蘇東坡《記嶺南行》

子,給人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形象,總是仙氣飄飄地出現在文人筆下;竹子,其實才是一種最入世的物質,包辦了古人食、衣、住、行、育、樂的諸多生活所需。而隨著今日尖端科學的研發改質,竹子更能從固態,發展成液態、氣態的形式,裨益民生,即便最後化成灰燼,也還在滋養著土地;竹林的利用,早已超越八百年前宋朝大文學家蘇東坡的想像……。

在台灣獨特泥岩地形(俗稱月世界)中恣意生長的叢生莿竹。台灣的竹林資源豐沛,六大經濟用竹中的莿竹,能夠在惡地裡屹立不搖,也曾是農村生活最大的「支柱」。

保育乎?利用乎?

踩在竹葉鋪成的軟地毯,一陣清風吹過,竹枝款擺腰身沙沙作響,吸了一大口芬多精後,趕緊跟上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與建築師夫婦甘銘源、李綠枝的視察腳步,氣喘吁吁地爬上雲林石壁遊憩區步道。眼前這一片有如武俠電影場景的參天綠林,據說前身隸屬於國有財產局,十多年前為了取得市中心精華地段的辦公地點,以此五百甲地與雲林縣政府換地交易。

回程途經另一片竹林,突然瞥見「竹林保育,禁止開採,違者重罰」,乍看為人類愛護自然的保育警語,但轉頭一想,卻發現有悖現實。

竹與木,同是台灣《森林法》中的森林主產物,然而兩者卻有許多本質上的不同(參見《經典》雜誌第二六五期)。竹子的生命週期短,三、四年即可成熟採收,不斷循環,生生不息,是地球上最環保的自然材質。身兼台灣竹會理事長的甘銘源說道:「竹子愈伐採愈亮麗,不伐採則愈窮困潦倒。」

昔時的竹子是自然資源,也是生活日常。一家老小圍坐一起編竹簍,這「窮人的木頭」為一家人帶來溫飽。(圖片/古亭社區)
羅山村昔稱「斗笠村」,村民以竹條編製骨幹(左圖)。以竹籜葉片包覆成型(右圖)。

竹子,其實「非草也非木」,有人甚至率直地評道:「竹子是禾本科的雜草。」對愛竹的人來說,初聽或覺冒犯貶抑,其實,言者是想指出,竹子若不悉心管理,「竹害」將比雜草更甚,不僅有礙水土保持、影響生物多樣性,甚而侵犯到原生樹林。「如果把竹子當樹木,就會想保育,如果把它當草,就會認真砍、認真用。」

打破低取材、高運費的魔咒

九年前返鄉承接家業的林家宏,讓竹子搭上現代環保風,老材料出現新思維,將元泰竹藝社經營成一個以環保為企業理念的潮牌生活用品。

「你知道全球一年消費三十億支塑膠吸管,長度可以圍繞地球三百四十四圈嗎?」推出竹吸管的同時,也搭上政府限塑的環保政令,以箭竹製成的吸管,在風靡手搖飲的年輕族群裡引起了相當的迴響,使用台灣的孟宗竹、桂竹製成竹杯、竹碗、竹牙刷等商品,也因民眾認同「減塑使命」而頗受青睞。

林家宏表示,好在自己是在竹材加工重鎮的竹山開啟文創事業,人力與技術的條件還算能快速連結,但是,在料源供應的穩定度上,卻是一個時常必須面臨的挑戰。

如果用竹節來形容這個竹產業,那麼還真的是上、中、下游「節節」相扣。

叢生的莿竹因為布滿尖刺,必須由一人先以長棍勾倒,再由另一人砍斷,人工採收頗費人力。

一根竹子長十二公尺,從頭段、中段、尾段,每一段都有其最佳功能用途,三個段落也連結了不同的竹產業,例如竹劍業(頭段)、竹籤業(中段)、農業支撐材(尾段),中間如果有一個行業倒閉不做了,也會連動到其他產業,「因為不符採收成本,竹農就不會想要生產。」此外,天災的影響也是因素之一,林家宏說有一年颱風,因為海邊漂來很多山上流下來的漂流木,被拿去充當農業支撐材,因此前端的伐採出現空缺,後端連帶買嘸竹材。

台灣的六大經濟竹類(桂竹、麻竹、莿竹、孟宗竹、長枝竹、綠竹)各有所長,除了後續的加工精製,有時原料本身即是一項優勢。

南投竹山鎮的宏達以竹劍外銷著稱,竹劍的原料主要來自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的桂竹,因為北回歸線穿越台灣,特殊的氣候條件與地形,使得台產桂竹品質優異、韌性特強,是日本人唯一指定的竹劍用材。竹劍取材標準十分嚴格:只取桂竹頭段部分,只選擇四年生,竹材纖維必須夠成熟,但又不能老熟,宏達老闆林信宏表示,過去都是一整枝採購,但運回公司之後掐頭去尾,選率不到5%。

台灣的竹林資源豐富,但是竹枝的集材成本卻居高不下。

竹農洪連發則以怪手先使莿竹傾斜,之後再用電鋸割取。

時常為了選購適當原竹而傷透腦筋的建築師甘銘源提到了自己的親身經驗,「在山上眼睛看到的一根竹子,估價大約二十五元,請工人搬出竹林,即便只搬到路邊,瞬間就變成兩百五十元,經過殺青處理之後五百元,等乾燥完成時,成本已經高達八百元。」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但卻是中北部竹業的伐採實例,因為桂竹、孟宗竹多生長在中高海拔、山勢陡峭的區位,砍伐、運輸成本即占了售價的七、八成。

一位業者告訴我,一台十噸半的卡車,通常一車可載五百六十枝左右的竹子,但如果經過初級的剖片處理,則可載上一千兩百枝。「有時候想想,車上載的一半以上是空氣(竹為空心莖)及水分(竹子含水率高達50%)呢!」

長期輔導竹林產業的林業試驗研究所研究員林裕仁表示,目前正在尋覓適當地點成立區域性分級備料場:「將竹子在分級場就先做好初級分類(成熟度、纖維硬度測試),現場進行規格裁切,採購業者可以各取所需,竹農則減低運輸壓力,獲利反而有增無減。」分等制度也是一種「全竹利用」的實踐。

進入竹子的美麗境界

美,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竹子的美,原來也能當飯吃。

櫻花盛開的暖暖春日,一行人來到了海拔一千多公尺的南投大鞍竹林,竹林裡張惠美一邊噴著竹香氛,一邊為客人以竹節做按摩SPA,山上一間古老的編竹夾泥牆古厝是張惠美先生陳政仁的家族遺產,從事美容業的她將這一山的竹林當成美療場域,也將孟宗竹設計成按摩理療的工具。
「竹瀝,氣味甘、微寒、無毒,具有鎮靜、解熱、生津、鎮咳、止血,可治中風,胸中大熱,止煩悶……。」張惠美因為學習中醫,從《本草綱目》中得知竹瀝水有養生保健的效果,特別委請工研院進行協助,開發了竹瀝精油、竹面膜等竹元素相關產品。

自九二一地震「竹產業轉型與振興計畫」之後,一直輔導台灣竹的工研院生質材料資深研究員黃盈賓表示:「今天想要振興竹產業,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應該要有新思維、新作法。」

以高溫、高壓從竹炭顆粒中抽出的竹炭紗,因為具遠紅外線及負離子,成為高價的機能紗。

南投的茶業發展蓬勃,許多山上的竹林已被剷除開發成茶園,但陳政仁面對這一片祖先留下來的竹林,則另有一番打算:以竹林作為身心療癒的經濟利用。除了採收中高海拔才有的淡竹葉,也從最早燒烤瀝取竹汁液,到今日以虹吸原理採集竹瀝水,作為生技商品原料,其中淡竹葉茶在二○二○年獲得青創農業的銅牌獎。

台灣竹業荒廢近三十年,許多竹林因為缺乏管理而形成「竹害」,除了造成竹林地劣化崩塌,甚至入侵天然闊葉林地。「竹林裡蚊蟲群舞,竹林七賢也待不下去啊!」深知環境保護的重要,疏伐竹林成了陳政仁假日最重要的工作。

我們置身在「理過容」的竹林時,隱約還可聞到植物散發出的清香(竹葉多酚),「太過鬱閉的竹林,陽光進不來,生態肯定不會活絡,這些竹子如果不疏伐,超過五年以上的反而會愈來愈細。」「你剛剛是不是看到林鴞了?藍腹鷴、樹蛙也不時來造訪呢。」

後疫情時代,上山親近自然的人愈來愈多,夫婦倆計畫著未來與在地旅遊業者異業結盟,推出竹林觀光、森林療癒等行程。

搭上反塑風潮,以原竹製成的竹碗受到消費者青睞。

我聯想起不久前在台南龍崎看到的莿竹林,如果說桂竹、孟宗竹是曼妙婀娜的少女、貴婦,一幅清麗的風景,那麼能在惡地生存的莿竹,就是個耐操耐磨的村姑,因為枝幹粗壯、竹肉豐厚,取材率高,曾是南部的主要經濟林材。然而今日因為荒廢多時,已經出現採收上的困難,協助研發機器伐竹的屏東科技大森林系副教授羅凱安表示,如果能夠好好疏伐管理,不僅竹林的林相優美,也能產出較優品質與較高產量的竹材。

誰說竹林的顏值不重要來著?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經典》雜誌資深攝影。 淡江大學畢,雪城大學藝術攝影創作碩士,曾任中國時報攝影記者,為2010年吳舜文新聞獎,2014卓越新聞獎,2016年金鼎獎,以及2010年2016年中國廈門台海新聞獎年度攝影得獎者。
本文出自

水蓮

【本期封面】攝影/陳應欽
曾吃過清炒水蓮等料理的民眾,想必好奇那細長的水蓮菜,到底是蔬菜的哪個部位?又或者好奇水蓮在自然環境中的原來樣貌。市場裡的水蓮,有多達九成來自高雄美濃。採收水蓮得整天泡在水裡,一點都不輕鬆。近年來鄉村農業缺工嚴重,種植水蓮的農家,也面臨缺工的困境。圖為來自越南的新住民正在池中清洗與整理水蓮的細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