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環保 宜安居 西班牙的集體共居社區

來自古巴的莫亞,把「安度共居」的環保建設視為畢生努力的目標;如今夢想成真,與家人充分享受與融入群體生活。位於西班牙馬德里南方郊區的共居節能建築,以愛土地與環保為終極關懷,落實互助共享的社區新思維。

來自古巴的莫亞,把「安度共居」的環保建設視為畢生努力的目標;如今夢想成真,與家人充分享受與融入群體生活。(攝影/Bruno Zanzottera/Parallelozero)
來自古巴的莫亞,把「安度共居」的環保建設視為畢生努力的目標;如今夢想成真,與家人充分享受與融入群體生活。(攝影/Bruno Zanzottera/Parallelozero)

了將近二十年的夢想,歷經長時間的規畫、溝通與幾乎把決心消磨殆盡的繁瑣官僚和文件往返,馬德里(Madrid)第一座非實驗性的集體共居建設——「拉卡羅利納之安度共居」(Las Carolinas Entrepatios)——終於完成。這座位於西班牙首都的節能建築,蓋在馬德里南方河畔郊區的烏謝拉(Usera)區;百分百採用再生能源,落實零碳排放,同時兼顧生態、社會與社區意識,這些共居觀點、再生與永續建築的落實,使「安度共居」榮獲二○二○至二一年「綠色解方獎」(Green Solutions Awards)暨二○一九年「歐洲合作住宅獎」項目中的「低碳獎」,實至名歸。

西班牙馬德里南方河畔郊區的烏謝拉(Usera)區。

這項共居計畫以十七個家庭為主,房屋權歸「安度共居」(Entrepatios)合作社所有。幾乎所有家庭都參與整個建設計畫的構思、確認、買地與執行,一直到二○二○年十一月,大夥兒終於美夢成真,展開嚮往已久的共居生活。最令人難以想像的是,當時正值全球新冠疫情大爆發,但日益嚴峻的封鎖與阻隔,竟把社區內的小團體,凝聚得更緊密。

由十七個家庭極力爭取與共創的「安度共居」社區,百分百採再生能源與零碳排放,徹底實踐永續建築與節能的環保生活。

兼顧環保與社區意識的典範

三年後的今天,這群同心協力、熬過疫情的社群——大約三十名成年男女與二十個孩子,充分享受這種獨特的社區文化與相互支援的「同居」關係,他們把日子過得更踏實更溫馨,不鋪張浪費,包容力也更大。透過集體的共享空間與時間,彌補了原有的隔閡,同時也強化個體的復原能力。無論外在、內在,或從群體與個人的角度來檢視,所有特質都讓現實生活更美好。

社區居民放棄現代社會的便利,選擇對環境友善、以人為本的生活方式,建立公平利他的鄰里關係。

共居社區的落實與存在,對氣候變遷的挑戰無疑是個鮮明而引人注目的回應,同時也是建立社區意識的新典範,打破了個人主義當道的社會常態,也重新定義個體與團體的界線。大城市裡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冷漠,在這裡是行不通的。除此以外,馬德里的這座共居社區也顛覆了傳統商業市場的產權邏輯——謝絕一切投機與投資客。

事實上,整棟建築產權屬於「安度共居」合作社,每個家庭都付出一筆初始基金,然後再按月支付一筆錢,類似租金,以取得大樓的使用權。這種方式介於所有權與租賃權之間,讓住戶無限期使用房屋,還參與設計、改善與後續維修等一切生活決策,但不購買房屋。享有而非擁有的概念,讓人人都是屋主,但無人有權出售,所有空間與公共財產都屬於共同管理的範疇。

今天,「安度共居」儼然已成眾人爭相仿效的生活模式,慢慢醞釀成一股風氣,有為者亦若是。其實,就在幾公里外的小鎮巴列卡斯(Vallecas)區,從二○二二年七月開始,也有十個家庭加入「安度共居」合作社,在一棟環保建築裡實現集體共居的生活。「呷好逗相報」的效應持續燃燒,環保新思維的建設,同時兼顧「以人為本、以關係為主」的社區型態,逐漸擴大到其他區域,硬體與軟實力的相輔相成,慢慢成了營造主流。

阿倫索身兼共居計畫最初發起人與建築師,他對建築構造瞭若指掌,從硬體建設的維修(左圖)到設計的改善(右圖),凡事親力親為。

兩個孩子的爸爸阿倫索,今年五十三歲,是「安度共居」計畫最初的策畫與執行者之一,同時也是「薩迪生態科技」(Satty TecnicaEco)工作室其中一位參與設計的建築師,「我關注建築生態超過二十年。這意味著要去留意材料來源,要研究再生能源、高效能源,還要思考水資源的循環再利用,還有永續經濟等。」他長時間對生態建築的觀察和想法,一口氣說不完:「這座建築就是我們實現這些理念的目標,我們很努力解決問題,從構思和設計開始,就要特別關注如何顧好環境和永續發展,無論從工作場域與居住空間的角度來看,環保生態都與社會問題息息相關的。」

對這位充滿行動力的理想主義者來說,環保與社會從來是不可分割的,而這座「安度共居」計畫,不僅是最具體的詮釋,也是「建築的存在是為人服務」的典範。阿倫索認為,他們建設的不只是一棟建築,還要思考到底要營建一個什麼樣的社區生態,這裡的居民都有自己的空間,「但大家期待的不是『住在房子裡』,而是住在一個開放、互助合作的社區。」阿倫索直指共居背後的核心價值與精神,難掩欣喜,「對我們來說,能在這樣的環境生活,是美夢成真。」

青少年喜歡在庭院打球玩樂。

社區裡最全心全意擁抱這項共居生活的居民,首推孩子們。青少年喜歡在庭院打籃球或踢足球,年紀小一點的則騎著小型腳踏車或滑板車在頂樓寬敞的陽台上呼嘯來去;頂樓陽台的大型公共空間內還有廚房和樂器區。每逢週五晚,大夥兒不約而同聚集到這裡、喝喝啤酒,來點隨性的音樂,孩子們則按不同年齡安置在不同家庭裡,大人放鬆歡樂,孩子則卡通配披薩,各自享受週末快樂時光。

在大人聚集陽台小酌怡情時,孩子們享受卡通配披薩的歡樂時光。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鳥瞰合歡越

【本期封面】圖片提供/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百年前日人開闢理蕃路合歡越(今稱合歡越嶺道),西從霧社東抵富世(太魯閣),全長一○五公里,與八通關、能高並列日治時期中部三條越嶺道。擅於繪製鳥瞰圖的吉田初三郎來台寫生,在代表作〈大太魯閣交通鳥瞰圖〉裡鉅細靡遺繪出古道上一處處景點:駐在所、部落、宿泊區及瀑布、鐵線吊橋等,與今昔照片對照,無不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