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羅馬到現代的石材之旅 義大利卡拉拉

義大利城市卡拉拉除了人文薈萃,當地也盛產質量均佳的大理石,然而長期過度開採下,地下水與河流受到相當程度的汙染,如何找出一個產業與環境雙贏的方式,是當地政府面臨的最大課題。

義大利城市卡拉拉除了人文薈萃,當地也盛產質量均佳的大理石。(攝影/Alessandro Gandolfi/Parallelozero)
義大利城市卡拉拉除了人文薈萃,當地也盛產質量均佳的大理石。(攝影/Alessandro Gandolfi/Parallelozero)

千年來,阿普安阿爾卑斯山始終以極近雪白之姿蜿蜒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和其北境利古里亞之間。這猶如白雪覆蓋般的山頭美景、玉白深幽的峽谷溝壑,實為造物者的鬼斧神工下,由大理石所構成的壯碩奇觀。

克勞迪烏斯.魯蒂利烏斯.納馬齊亞努斯(Claudius Rutilius Namazianus),這位五世紀初羅馬帝國時期著名的詩人與政治家,從衰落的羅馬回到高盧之際,寫下了對此區具詩意又貼近的描述:「擁有富饒大理石的土地啊,披掛在妳身上這色澤亮麗、光采奪目的白色珍寶,早已搶盡了那完美無瑕、晶瑩皎潔的雪之風采了呀!」納馬齊亞努斯描述的,正是在羅馬帝國建築上,扮演舉足輕重地位、產於羅馬利維亞塔海岸小鎮盧尼的大理石。

盧尼大理石的盛名,從西元前一五五年、也是羅馬人最終征服阿普安利古里亞人的那一年就已開始。當年,此地的大理石開採場隨處可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沿著薩爾扎納和馬爾米堡之間的高速公路,座落於兩側群山的採石場盛況雖不如當年,然榮景依然。

一片宛若白雪覆蓋、玉白深幽的阿普安阿爾卑斯山美景,正是位於卡拉拉上方數個採石場之一的拉瓦喬內採石場。

豐饒的產量與創作力

來自阿普安阿爾卑斯山的大理石是世界上最純淨潔白、最有經濟價值的大理石之一。此外,產量豐富且便於運輸的特性,這裡產的大理石深受文藝復興時期和現代雕塑家的青睞,也因而創造了羅馬時期無數具代表和浪漫的雕像作品。在舊港口遭廢棄後,盧尼的大理石地位就由卡拉拉採石場取代了。

達納泰羅、米開朗基羅、詹博洛尼亞和卡諾瓦幾位當時有名的雕刻家,都曾親自爬上阿普安阿爾卑斯山,只為找尋最佳品質的大理石來完成自己的藝術作品。而除了百裡挑一的大理石石材外,據說科隆納塔村莊裡聞名遐邇的薩拉米香腸,也是吸引這幾位藝術家跋山涉水遠道而來的原因之一。熟成於大理石桶裡的美味香腸,數世紀來,也是此地採礦工人午餐盒裡不可或缺的佳餚。但丁在《神曲》中曾預言:「卡拉拉產的大理石將跨越時空,為世界各地塑造出具指標性的建築物。」事實證明正是如此:羅馬的提圖斯拱門、紐約的自由塔、義大利比薩斜塔、挪威奧斯陸歌劇院、印度的泰姬瑪哈陵和華盛頓的國會大廈⋯⋯這些世紀地標的建材皆來自於此區。

但丁在《神曲》中曾預言:「卡拉拉產的大理石將跨越時空,為世界各地塑造出具指標性的建築物。」佛羅倫斯洗禮堂、聖母百花大教堂(左圖) 以及著名的比薩斜塔都是使用白色卡拉拉大理石(右圖)。

昔日,卡拉拉的採石工人曾多達兩萬名;如今一百六十座採石場裡,僅剩六百多名工人負責年採三百萬噸上好的大理石。開採技術日新月異,不變的是卡拉拉在大理石開採上屹立不搖的地位,既是技術與傳統的寶庫,更是獨特的文化遺產。

這裡生產的優質大理石深受米開朗基羅鍾愛,包括有卡拉卡塔大理石(Calacatta)、維納托大理石(Venato)、比安科.迪.卡拉塔大理石(Bianco di Carrata)、奇波利諾大理石(Cipollino),以及產量稀有、占阿普安阿爾卑斯山地區開採總量5%的雕刻白大理石(Statuario)。

米開朗基羅創世傑作大衛像,這座高五.二公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其大理石材就是來自於卡拉拉的採石場。

十九世紀開始,大理石開採業發生了變化,首先是英國採礦工業化的到來,接著是炸藥的大量使用,最後是螺旋鏈鋸與金剛索鋸兩項工具陸續發明。使用新工具,不僅節省工時,同時也減少了工安意外。

想感受舊時採礦氛圍,必須開車穿過阿普安阿爾卑斯山區的狹窄街道,行駛於坑窪、碎片路上,並且和載有大理石塊的巨大卡車擦身而過,然後抵達卡拉拉地方博物館(Fantiscritti museum)進行一場時空之旅。在這裡,可以參加現代採石場導覽,完成參觀行程後,下行到山谷、前往瓦拉橋;如果剛好在八月中旬造訪此地,將有機會遇見一場難能可貴、深具歷史意義的製琴師工藝展覽。

「lizzatura」這個義大利詞彙,意思是「拖曳大理石塊的傳統技術」。這趟拖曳大理石塊之旅充滿高度危險性——巨型的大理石塊以兩條粗厚結實的纜繩綑綁好,錨定在山上後,由數十名工人小心翼翼,一公分、一公分慢慢地放行到山下;行進途中,輔以圓木樁排列成軌道狀,讓巨無霸石塊順勢緩緩滑下外,這些圓木樁也被用來剷除沿途的巨礫,讓大理石能順行其道。

幾世紀下來屢傳意外、憾事不斷。正因為肇事頻傳,這樣的搬運法早已不再,然而現在每年的八月中旬,為了滿足觀光客的好奇心而重現當年這項「lizzatura」傳統技術,吸引一大群觀眾目不轉睛、屏氣凝神地觀賞這項表演。

在工人們費盡全力成功地將巨石送抵山下後,載運的四輪搬運牛車(現已被卡拉拉大理石鐵路取代)會沿著卡里奧納大道,經過卡拉拉大教堂,最終抵達附近的第勒尼安海港口。今日,卡拉拉省的代表標誌正是一個輪子,這個符號顯然指的是用於運輸大理石的牛車車輪,上頭寫著拉丁諺語:「我的力量來自於車輪」(Fortitudo mea in rota)。

居民現場重現舊時如何僅靠纜繩、繩索、圓木樁等工具,徒手將大理石載運下山。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聖火遞

【本期封面】圖片/Paris 2024/Samuel Jeglot/Poisson Lune Production
這是充滿詩意、力量和歷史性的時刻。六月十八日,三十九歲的自由潛水員莫多洛(Alice Modolo)於法國的濱海城市阿爾卑斯省的自由城港口下潛,完成火炬的地中海傳遞之旅,將已在法國海外屬地連續傳遞數日的聖火再次帶回法國本土。莫多洛是一位法國優秀的自由潛水員,她在二〇二一年創下首位配戴單蹼潛入百米深的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