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 相關的文章

猩猩向榮 西非黑猩猩的瀕危轉機

西非黑猩猩面臨許多生存威脅,人類造成牠們失去棲地、成為孤兒,但也有人嘗試極力彌補,設立保護中心,幾內亞的黑猩猩族群是否可以抓住這一線生機呢?

編者的話

鳳頭蒼鷹是台灣特有亞種,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屬於食物鏈中的高階掠食者,都市環境只要有牠出現,就表示這個生態鏈是健康的。因為生態保育觀念的進步、都市綠化的成果,城市人迎來了近距離欣賞猛禽的機會。

救傷 拯救非洲企鵝

黑白相間的非洲企鵝是南非戴爾島上的美麗風景,自人類首次發現此隱身世界角落的珍寶以來,非洲企鵝便踏上一條崎嶇坎坷的命運道路,而今救傷野外殘弱企鵝,成為牠們的最後保命符。

挽救毀滅,倒數六年

祥和社會,需要生態、氣候調和;愛護生態,對人類有益無損。茹素推素、節約生活,就能保護大地眾生,減低地球負擔,只要我們看得到、想得通,人人都做得到。

編者的話

期待讀者閱讀到照片的可愛之餘,也能感受在這個生態網絡中,人與每種生物都存著微妙的相依關係。即使發展是必要,建設無法逆轉,但在環境中維持與其他生物的共生可能,更是人類進步的表現。

海中綠金 海藻的生態與經濟價值

一直以來,繽紛的海洋是人類與科學家尚待深入探索的世界,除了海洋動物外,形態多樣的海藻,不僅提供魚貝類躲藏棲息的地方,更能儲存大量的二氧化碳,提高海水中的含氧量。

有一種清靜安寧叫沉澱

水的清澈,並非因為它不含雜質,而是在於懂得沉澱;心的通透,不是因為沒有雜念,而是在於明白取捨。

有一種慈悲叫素食

飲食是一種習慣、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慈悲。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養成;信仰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與堅持;慈悲是一種對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一種宗教信仰的核心追求。

‘aledet 打到心裡的味道 阿美族的野菜

野菜是阿美族人重要的飲食文化,種類多達二百種以上,承襲自原住民老祖先的智慧,與自然共存共好,有什麼採什麼。

油桐花 美麗帶來的生態影響

來台上百年的油桐樹是外來種,當年被相中經濟效益而飄洋過海落了地,沉寂淺山多年後,因桐花季一夕翻身,重新躍入人類眼中。轉眼桐花季已開辦二十年,滿山遍野的桐花,是否依然被視作嬌客?

吃素護生,推素弘法

我們要活得身體健康,就要吃得營養充足,可是人往往是病從口入,因此很需要大家「法從口出」,說好話、做好事,還要推「好吃」,將正確的飲食觀口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