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傷 拯救非洲企鵝

黑白相間的非洲企鵝是南非戴爾島上的美麗風景,自人類首次發現此隱身世界角落的珍寶以來,非洲企鵝便踏上一條崎嶇坎坷的命運道路,而今救傷野外殘弱企鵝,成為牠們的最後保命符。

黑白相間的非洲企鵝是南非戴爾島上的美麗風景。(攝影/Tommy Trenchard/Panos Pictures)
黑白相間的非洲企鵝是南非戴爾島上的美麗風景。(攝影/Tommy Trenchard/Panos Pictures)

非洲南端一個微風習習的夏日,大衛.羅伯茨(David Roberts)醫師將聽診器輕輕貼在他最新一位病患隨心跳起伏的胸膛上。他聽了一會兒,滿意地點點頭。接著他移動到病患的腳邊,其中一隻腳包裹著數層厚厚的紅色紗布。他小心取下敷料,檢查腳部,然後為其換上新的繃帶。這名病患是一隻五十公分高的幼年非洲企鵝(African penguin,又稱斑嘴環企鵝),牠不斷扭動並拍打著小小的翅膀試圖掙脫,但徒勞無功。

為了防範企鵝路殺,政府在停車場設立告示牌,提醒車主在開車前留意是否有企鵝藏身車底。

羅伯茨知道他的工作失敗率很高。非洲企鵝族群數量已降至極低,以至於只要設法讓每隻受傷的企鵝恢復健康,就有可能提高該物種在野外實際上的生存機會。非洲企鵝數量在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裡,從超過一百萬繁殖對(breeding pair,野生鳥類族群數量的估計方式)減少到今天的不到一萬對,而且這個數字每年都在減少。二○一○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非洲企鵝列為瀕危物種,意味其具有「非常高的滅絕風險」。科學家目前預測,未來十五年內,非洲企鵝可能會在南非大西洋沿岸的野外發生「功能性滅絕」(functional extinction,即族群數量少到無法透過繁衍來維持物種存續)。

「在一個正常運作的完美世界裡,當動物受到掠食者攻擊時,我們不必加以干預。」羅伯茨說,他指的是他目前的病患,其腳部因密封性傷口而感染。「但是當野外的鳥類如此稀少時,如果我們能夠幫助一隻原本就能適應野外生活的強壯鳥類,給牠第二次機會,那麼情況就會有所不同。」

威脅不斷,企鵝命懸一線

羅伯茨在南部非洲沿海鳥類保育基金會(SANCCOB)工作,該組織位於南非首都開普敦(Cape Town),致力於拯救非洲企鵝。他們照顧受傷、生病或體重過輕的企鵝,並對其進行復健訓練,待企鵝恢復健康後才將其野放回海洋。他們還擁有一個企鵝孵化場,每年孵育出數百隻小企鵝。

送入SANCCOB的企鵝受到保育員日夜悉心照料,除了餵食營養食物。
SANCCOB有專人為受傷的企鵝提供醫療照護(左圖)。在APSS,工作人員為生病的企鵝抽血以進行生化檢測(右圖)。

自從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於一四九七年前往印度途中,停靠在現今的開普敦,並留下關於該物種的第一份文字紀錄以來,人類與非洲企鵝之間的關係就一直十分緊張。

最初,這些鳥類因人們對其肉、羽毛和脂肪的需求而遭殃,後來,人們開始掠奪牠們的蛋,此舉對企鵝來說更是一場浩劫。根據官方紀錄,在二十世紀之交的短短三十年間,就有約一千三百萬隻企鵝遭到人類捕食。

在那之後則是鳥糞。企鵝糞便經過長時間分解、堆積,形成數公尺厚的鳥糞層,人們將其挖走用作肥料,剝奪了企鵝築巢所需的重要材料,使牠們被迫在露天環境中產卵,增加後代被天敵掠食的機會,也更易受到天氣的影響。

在法律終於禁止人們捕食企鵝和收集鳥糞後,卻又出現了其他威脅,氣候變遷便是其一。保育人士表示,因為天氣變得益加炎熱的關係,企鵝爸媽時而必須到海中降溫,無法一直待在地面巢穴中照顧幼鳥,使得幼鳥因而暴露於風險之中。亦有其他研究顯示,氣候變遷擾亂了企鵝的繁殖和換羽季,並對當地洋流產生負面影響。

戴爾島上可供企鵝挖洞築巢的鳥糞遭採集殆盡,保育人士設置人工巢箱,希望提高幼雛存活率。

石油洩漏和塑膠垃圾汙染也帶來了危害。二○○○年的一次漏油事件波及大約四萬隻企鵝,促使外界展開大規模的救援行動。另一方面,非洲企鵝為了取得更豐富的食物,從原先棲息的島嶼遷徙到非洲大陸覓食,卻遭受陸地動物的攻擊,甚至是車輛路殺。

但羅伯茨認為,目前對非洲企鵝而言最大的威脅要屬沙丁魚數量的減少,沙丁魚是企鵝最重要的食物來源。「過度捕撈所導致的魚類資源匱乏是一個大問題,我手上接到的許多醫療案例都與此有關。」羅伯茨說。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在五十多隻年輕企鵝身上安裝了衛星追蹤器,結果顯示,企鵝跟隨環境訊號的指引前往曾經盛產魚類的地區覓食,卻發現這些地區一片荒蕪。許多企鵝因飢餓變得消瘦而虛弱,最終被海水沖上岸,然後來到了SANCCOB。

飢餓會削弱企鵝的免疫系統,使牠們容易感染麴菌(aspergillus)和禽瘧疾(avian malaria)等疾病。健康狀況不佳的企鵝身上長出的羽毛防水性較差,導致牠們無法承受南大西洋的寒冷海水。這個情形也使得企鵝親代更容易放棄牠們的巢穴。此外,企鵝難以把自己養胖到足以撐過一年一度的換羽期,這段期間企鵝必須在乾燥陸地上待上兩週,使舊羽毛逐漸被新羽毛所取代。

十多年來,保育團體一直在遊說政府,促使其制定法律,以限制在目前大約七個最大的企鵝棲息地周圍海域捕魚,從而增加企鵝主食沙丁魚的供應數量。但在小型遠洋漁業業者的強烈抵制下,直到去年相關限制法令才真正落實,而且即便如此,也只是暫時實施。

「在我們提出可能對漁業、甚至許多依賴該產業維生的當地社區和沿海城鎮都將產生深遠影響的做法之前,我們必須先排除各種疑慮。」漁業部官員珍妮特.庫契(Janet Coetzee)解釋當局延後推行法令的原因。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黃裳鳳蝶

【本期封面】攝影/林柏昌
黃裳鳳蝶是台灣特有亞種,以屏東墾丁,尤其港口溪村以南到鵝鑾鼻為主要棲地。牠很美、是全台灣島最大的蝶,飛得特別高,最愛訪花海檬果、火筒樹、龍船花等紅紫色蜜源植物,但黃裳鳳蝶不好拍攝,自由生態工作者林柏昌由成功高中生物社啟蒙,即投入生態觀察教育三十年,能拍到這幀雄蝶高飛畫面誠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