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次於水,咖啡是世界上消費量第二大的飲料;同時,咖啡也是僅次於石油,在經濟市場上被處理最多的原物料。
哥倫比亞是全球主要咖啡生產國之一,產量僅次於巴西和越南,居世界第三。多年來該國對咖啡的產銷技術不僅居於領先地位,在咖啡豆的技術研發上更是不遺餘力,第一個以水洗方式處理阿拉比卡豆的國家正是哥倫比亞。
日不落的咖啡莊園
哥倫比亞人愛喝咖啡,已然為該國不可或缺的文化。二○二三年,哥倫比亞的咖啡總產量約一千一百萬袋(每袋約六十公斤),出口量共一千萬袋,主要輸往美國的量約占出口總額50%。龐大的需求量使咖啡被冠上「黑金」的美譽,成為哥倫比亞的重要經濟作物。
正因如此,專事生產咖啡的農業用地——咖啡莊園(Zona Cafetera)也應運而生,以滿足世界對咖啡的需求。哥倫比亞的咖啡莊園區包括:托利馬、里薩拉爾達、卡爾達斯、金迪奧,以及安蒂奧基亞和考卡山谷的部分地區。
不斷嘗試新的咖啡種植、烘焙和乾燥方式,以創造獨特的咖啡香氣與口感,是每個咖啡農努力的目標。聖地亞哥.帕蒂尼奧(Santiago Patiño)和他的父親在亞美尼亞附近的金迪奧(Quindío)地區經營著日落咖啡莊園(Finca El Ocaso)。出生於咖啡世家,在從小耳濡目染下,聖地亞哥對咖啡有著一份濃郁的情感。一款名為Passion 2000的特殊風味咖啡,正是他的作品。
「在咖啡的種植、烘焙和乾燥等新技術的研發上,我們必須與日精進、持續創新,如此,日落咖啡莊園生產的咖啡才能在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產品。」聖地亞哥說道。除了種植咖啡豆,日落咖啡莊園內還開設咖啡店,販售自家生產與烘焙的咖啡。「透過面對面的方式,參觀者可以親眼看到整個咖啡豆處理的過程,並進行現場試喝。」聖地亞哥繼續補充道。
影子種植法
由於全球氣候變遷,難以預測氣溫與降雨,部分咖啡農開始思索與改變現有的生產技術,進而回歸傳統的種植方式以應對全球暖化。位於托利馬地區伊瓦格附近的杜利馬咖啡莊園(Finca Dulima),開始在咖啡樹的周邊種植高大的遮蔭樹木,以保護咖啡樹免受高溫強晒與強降雨的傷害 。
「溫度和降雨量已不可測,我們必須改回傳統方式,否則將影響收成。」杜利馬咖啡莊園的園主埃杜因.奧拉亞(Eduin Olaya)解釋道。龐大的咖啡商機促使農民將大面積的土地都用來栽種咖啡樹。在回歸了傳統的種植方式後,遮蔭作用的高大樹木數量也隨之增加,原本森林砍伐造成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問題,似乎也都迎刃而解了。
「回歸更傳統的種植方式是我們的選擇,除了因應氣候變遷,也是為了促進更多的生物多樣性。有別於多數咖啡農的做法,我們的家族企業多年來一直使用著不同的方式種植咖啡。」杜利馬咖啡莊園的創始人,也是埃杜因的父親吉勒摩(Guillermo) 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