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地求牧 歐洲農業榮景背後的綿長陰影

集約式農業蓬勃發展,建立穩定的食物供應鏈與可觀的經濟效益,但代價呢?農舍無節制的擴張,危害無數人的健康,更使環境加速惡化,面對氣候變遷束手無策。

農舍無節制的擴張,危害無數人的健康,更使環境加速惡化,面對氣候變遷束手無策。(攝影/Selene Magnolia Gatti/Panos Pictures)
農舍無節制的擴張,危害無數人的健康,更使環境加速惡化,面對氣候變遷束手無策。(攝影/Selene Magnolia Gatti/Panos Pictures)

類飼養並食用禽畜已有數千年的歷史,你或許對餐桌上常見的肉類習以為常,但你能想像這些隨處可見的俎上肉,竟和人類歷史息息相關嗎?

為了食用,人類將野生的雞改良成我們熟悉的肉雞並大量養殖,肉雞的問世證明了人類有能力干預自然演化,更被視為人類發展的一大指標,許多歷史學家甚至以雞骨頭的遺骸數量作為判斷人類聚落存在的依據。

二十世紀中葉開始,歐洲農業迎來了一場大革命。以往常見的小規模野放式農業漸漸走入歷史,集約農業(Intensive farming)成為了主流,這是一種工業化、系統化,追求以最低成本創造最大產量的高密度畜牧方式。集約農業通常將動物圈養於室內,為保障其健康與存活率,通常會投餵維生素等補充劑以補充營養、並且注射疫苗與抗生素以避免疾病,換言之,動物生存的環境完全在人類的控制之下。在一系列的人為操作下,動物的存活率與數量爆炸性地成長,蛋、奶、肉等食品也得以更加頻繁地出現在餐桌上,其背後的經濟效益則更不必多言。

截至去年為止,歐洲每年共養殖約一百一十億隻雞、一.四億頭豬、七千六百萬頭牛、六千兩百萬隻綿羊,以及一千兩百萬隻山羊,而這些數字還在逐年不停增加中。在集約農業的蓬勃發展下,穩定的食材供應成為了可能,農業搖身一變,變成了一門賺大錢的生意,然而在毫無節制、近乎失控的擴張下,環境似乎已瀕臨極限。

現代人一講到農場,腦中浮現的不再是童話書上的溫馨農莊,而是狹長的馬廄、高聳的筒倉、吵鬧的風扇等一座座大規模、系統化的專業農場,而這轉型的過程也不過是二十餘年內的事。

悉心照料、以質取勝的飼養模式已成小眾,集約農場內的動物從出生到死亡、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都在一條先進且分工明確的產業鏈上進行,井然有序、效率至上的模式,帶來以往難以想像的巨量豐收,但付出的代價則是大量的汙染與溫室氣體。

根據二○二四年最新數據指出,農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球排放量的15%。無論是噪音、惡臭,還是有毒廢氣、水汙染,都一點一滴地對當地的生態與住民的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在農牧業發展輝煌的背後,蒙上一層深長的陰影。

居民們深受其害,忍無可忍,貼上「我不要雞,要呼吸」的標語。

喬吉歐(Giorgio B.)一家居住在義大利南部波河河谷(Po Valley),在農業轉型下,這片寧靜的樂土不復存在,以往清新的空氣,現在瀰漫著氨的臭味,那是那些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新型農舍所帶來的眾多副產品之一。

「周圍的廢氣奪走了我的家人,我太太因肺部感染而死,就連抗生素都沒能救得了她。」喬吉歐說道。「隨著這附近農場愈來愈多,我的孫子們也愈來愈少來造訪了,我不怪他們,因為那味道真的太刺鼻了。我不得不隨時戴著口罩,因為那味道不僅令人作嘔,還偶爾讓我出現失去知覺的症狀,我不好好保護自己的話,下一個駕鶴西歸的可能就是我了。」

環境汙染奪人性命

波河河谷是全義大利,甚至全歐洲被汙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在這極為惡劣的環境之下,活著對居民們而言宛如一場苦戰,喬吉歐與他已故的妻子不是第一個受害者,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喬吉歐的情況並非特例,歐洲各國都有類似的問題,這些環境汙染不僅危害居民們的健康,更嚴重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居民再也沒辦法像從前一樣到戶外拈花惹草,甚至無法打開窗戶晾衣服,親朋好友不再來訪,那些從前視為理所當然的活動,如今都成了一種奢求,就連原本鬱鬱蔥蔥的草木也開始枯萎,一副了無生氣的樣子。村民們想像從前那般呼吸清新自由的空氣,然而打開窗戶,只聞得到空氣中到處瀰漫著詭異的惡臭。

位於荷蘭的杜恩(Deurne)是全荷蘭集約式農莊最密集的地區,當地居民安斯(Ans van Maris)深受其苦。

農舍與其帶來的汙染,永遠地改變了居民的生活,廢氣讓他們即使在自家院子也得戴上口罩。

「外頭瀰漫惡臭,讓人不想外出,園藝本來是我的興趣,久而久之也荒廢了。我很清楚,只要我還住在這裡,就不可能迎來正常呼吸的一天。」

梅喬菈(Merchora Martinez)居住在西班牙莫夕亞(Murcia),她的家距離一間豬舍僅僅不到四十公尺,其排放的廢氣與汙染令梅喬菈長年苦於氣喘與頭痛,嚴重時往往狂嘔不止,惡劣的生活環境與健康狀況,使她長年處於憂鬱狀態,講到這些年的辛酸血淚史時,梅喬菈不禁潸然淚下。

當這些農舍周圍的空氣品質惡化時(通常一周甚至一天內數次),周遭的居民往往出現頭痛、噁心、雙眼灼熱、甚至嘔吐與呼吸困難等症狀。專家研判,這些集約式農舍難辭其咎,因為其排放的氣體富含硫化氫和氨,而人類接觸到這些化學物質常見的反應,與居民們的症狀極為相似。

研究顯示,吸入這些有毒物質,會使罹患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機率大增。更糟的是,這些汙染微粒極為細小,能輕易穿過口罩等防護,進而侵入肺部並滲入血液,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PM2.5,國際癌症研究機構認列其為第一級致癌物。

廢氣嚴重危害當地居民的健康。

這些廢氣除了危及附近居民的健康,剝奪他們生活的樂趣,更帶走數以萬計的性命。據統計,每年光是在歐洲,就有超過二十五萬人因長期接觸PM2.5而病逝,而在集約農牧業密集的地區,人們罹癌的機率更高。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必麒麟

【本期封面】封面設計/秋雨生
十九世紀英國探險家必麒麟,透過探險向西方世界揭露了當時台灣神祕的原住民文化。一八六三年,打狗(高雄)正式對外通商,精通各通商口岸語言的必麒麟在此初試啼聲,之後語言能力的優勢又將他帶向更南端的恆春半島。圖中手持獵槍、身著蘇格蘭裙的青年必麒麟,應該還不知道自己未來將與東方遙遠的福爾摩沙島產生深厚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