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下的氣候難民 西非塞內加爾聖路易

位於朗格.德.巴巴里國家公園內的穆伊特村,婦女頂著烈日在鹽灘進行海鹽採收。因為地球暖化,塞內加爾的諸多天然資源面臨枯竭。

位於朗格.德.巴巴里國家公園內的穆伊特村,婦女頂著烈日在鹽灘進行海鹽採收。(攝影/Bruno Zanzottera/Parallelozero)
位於朗格.德.巴巴里國家公園內的穆伊特村,婦女頂著烈日在鹽灘進行海鹽採收。(攝影/Bruno Zanzottera/Parallelozero)

塞內加爾的形狀就像一片薄舌靜靜地躺在西非地圖上。」這個北有塞內加爾河經過、西濱大西洋的漁業國,也是對全球暖化最有感的國家之一。塞內加爾老漁夫穆斯塔法.迪昂 (Mustafa Diang) 就自己的國家做了以上的描述。

聖路易(Saint Louis,當地方言稱為蓋特.恩達爾,Guett Ndar)是塞內加爾境內人口最稠密的城市,漁業是全市的主要經濟活動。市區牆上經常可見孩子們的獨木漁舟塗鴉,雕刻獨木漁舟小模型也是他們的娛樂之一。男人們經年累月划著獨木漁舟在海上捕魚,女人們則負責整理漁獲後拿到市集販售,賣剩下的魚貨她們會晒成魚乾,除了作為家中盤飧,也會拿去市場兜售以貼補家用。

由於氣候變遷,近年屢遭洪水肆虐的蓋特.恩達爾漁業區,境內多以馬車做為交通運輸工具。

過度捕撈的漁業悲歌

頭戴羊毛帽,臉上蓄著花白鬍鬚,身穿非洲印花拼布西裝的穆斯塔法,看起來一點也不像已過古稀之年。目前擔任漁會總幹事的他,談到近年來全球暖化對故鄉漁業的衝擊顯得十分激動、卻也無奈喪氣。

「氣候變遷影響了洋流,並造成海平面上升而侵蝕了海岸低地。鮪魚等魚群們的游蹤也因此離海岸漸行漸遠。靠小漁船捕魚的我們根本無法與占盡優勢的大型捕漁船競爭,這些工業捕漁船經常闖入我們手工捕魚區的六海里範圍進行捕魚。天災加上人為因素,讓我們的生活愈來愈艱苦,只怕哪天將步入饔飧不繼、簞瓢屢空的窘境。」

和許多年長者一樣,穆斯塔法歷經了多任總統。其中,人稱獨立之父、塞內加爾首任總統的利奧波德.桑戈爾(Leopold Senghor)是穆斯塔法最尊崇的一位,他以民為本的治國理念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而今年甫當選的新任總統巴西魯.迪奧馬耶.法耶(Bassirou Diomaye Faye)在歷經上一任總統非理性地下令無限期推遲選舉的紛爭下,最後終於得以當選,穆斯塔法對這位新總統則深具信心。「新總統會聽取我們的心聲,為我們這些小漁民爭取手工捕魚區從六海里擴充到十二海里的訴求。近年來,這裡的生活漸形不易。迫於現實,我的三個孩子們紛紛偷渡到歐洲,當起非法移民。」得知孩子們做出離鄉的選擇,穆斯塔法落寞地表示不捨。

既是漁夫也是保育人士的恩迪克在潟湖區捕魚

塞內加爾約有兩百萬人口靠捕魚維生。多年來,漁民們無計可施的看著大型漁船經常性地越界來到他們的經濟海域進行過度捕撈。一艘工業捕漁船每年的捕撈量將近兩萬噸,相當於一千七百艘獨木漁舟的漁獲量。回程中,這些滿載而歸的大型漁船會技巧性、蓄意地避開塞內加爾港口,如此一來,相關單位就無從稽核其捕獲的魚種與魚量。

對此現象,綠色和平組織(Greenpeace) 以及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提出警告,指出若再不予以制止,長此以往,將對海洋資源與生態平衡產生不良影響。

現任塞內加爾婦女魚類加工商同業公會主席法圖,七歲時就已開始從事漁業活動,對於近年來家鄉漁獲量和魚種類急遽下降,深表憂心。

西非最古老殖民城市——聖路易

一六五九年,諾曼第水手發現聖路易,並將這個具有戰略位置與海洋經濟兩大優勢的城市獻給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而第一批到非洲的殖民定居點聖路易,也成為西非最古老的殖民城市。當年這裡是法國殖民統治下的塞內加爾首府,之後更是法屬西非的首都,同時也是非洲奴隸與阿拉伯膠貿易的重要樞紐。此外,周邊環水的地理位置,更讓聖路易贏得「非洲威尼斯」的封號。

聖路易市曾有「非洲威尼斯」的美譽,也是西非最古老的殖民城市,不乏法國風格建築的街道。

聖路易與經典文學作品《小王子》作者亦有相當淵源。既是作家,同時也是飛行員的安托萬.迪.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在他的飛行員生涯裡,一度經常往返於土魯斯和塞內加爾,其駕駛的飛機所留下的航機雲,當時屢屢劃破天際的,正是聖路易機場的上空。塞內加爾人為表達對這位偉大作家的崇高敬意,在聖路易玻斯特飯店(Hotel de la Poste)的牆上,至今仍能看到聖.修伯里的肖像懸掛其上。

充滿歷史性與故事性的魅力城市聖路易,在二○○○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列為世界遺產。然而,對比昔日的豐富歷史,這座西非最古老的殖民城市,今日卻因氣候變遷的威脅而問題叢生、漸形蕭瑟,令人不勝唏噓。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1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本文出自

火鶴花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火鶴花自一九八O年代出現在台灣,原產於熱帶天堂夏威夷以及花卉生產技術先進的荷蘭。台灣目前栽培了超過七十種火鶴花,在花卉外銷市場表現穩定。雖然生產理想顏色的花朵存在著技術難題,不過,透過研究人員和種植者的合作,這幾年已經能生產出具商業價值的產品,讓色彩鮮豔的火鶴花在日本這個要求嚴苛的市場受到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