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非黑猩猩是公認四個黑猩猩亞種之一,也是最面臨生存威脅的野生動物。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於二○一六年將西非黑猩猩的瀕危等級由「瀕危」轉為「極危」,反映出西非黑猩猩日益嚴峻的處境。
據估算,過去二十年間,西非黑猩猩數量銳減80%,目前僅約有五萬隻野生黑猩猩分布在八個國家,其中約三萬隻棲息於幾內亞(Guinea),占總數六成以上。然而,西非黑猩猩在貝南(Benin)、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以及多哥(Togo)等國家已經滅絕。
西非黑猩猩的生存面臨許多威脅,包括農業、採礦、伐木、疾病、狩獵和盜獵等;然而最大的威脅,還是來自於人口增長及其對新領土和資源的侵占,導致黑猩猩棲息地的喪失。時至今日,近一半的西非黑猩猩生活在距人類聚居地或道路的五公里範圍內。舉例來說,幾內亞擁有豐富的鋁土礦和鐵等礦產資源,故採礦業迅速發展,但大規模開發計畫造成的森林砍伐和棲息地破碎化,以及因人口增長和土壤貧瘠促使自給農業的擴張等因素,逐漸蠶食黑猩猩的棲息地。
雖然一直以來,當地傳統信仰對於幾內亞特定區域的黑猩猩保育做出不少貢獻,但盜獵、販售黑猩猩幼崽做為人類寵物或非法獵捕成年黑猩猩做為野味食用,始終是黑猩猩保育面臨主要的挑戰之一。生活在已被人類改造為耕種土地的森林中,黑猩猩經常需要依靠農作物和果園來彌補天然食物資源的損失,而此行為卻被人類視為入侵者,進而遭到驅逐或受到攻擊,這些導致人類與黑猩猩之間的衝突。
與人類血緣最近的親戚
黑猩猩的繁殖週期緩慢,使物種復育變得更加艱辛,並加劇了物種的脆弱性。成年雌猩猩約在十四歲開始繁殖,平均五至六年僅產下一胎。
事實上,黑猩猩和侏儒黑猩猩可說是人類在地球上血緣最接近的親戚。黑猩猩與人類的DNA有98.7%相同,對於了解人類起源和漫長演化至關重要。
西非黑猩猩具有超凡的智力,能藉由聲音和手勢訊號展示複雜的社交行為。牠們也發展出特定技能,像是例行性使用工具。
例如,我們觀察到黑猩猩會製作木鏢槍來獵捕其他靈長類動物和搜捕白蟻,或是捕撈藻類生物,以及使用石頭敲碎堅果。這些行為都不曾出現在其他黑猩猩群體中。
西非黑猩猩為群居動物,平均壽命長達五十歲,由於嬰兒的依賴期是動物界中最長之一,需要長期的母育照護。西非黑猩猩的飲食主要由植物組成並明顯偏愛水果類;牠們偶爾吃肉,通常是其他哺乳類動物,或是蟻類和其他昆蟲衍生物如蜂蜜和巢穴。西非黑猩猩依賴棲息地的自然資源,因此,牠們會在領地展示防禦行為。
保育旗艦物種黑猩猩
由於黑猩猩的領地遭到人類與日俱增的壓力,牠們與人類共生共存變得愈加複雜,資源競爭亦愈加激烈。根據預測,西非即將成為全球城市和工業發展速度最快的區域之一,預計至二○五○年,該區森林面積損失將超過60%。此外,西非黑猩猩的保育區與其他區域相比,涵蓋範圍較低且相對分散。據統計,僅20%的黑猩猩棲息在保護區內,而80%的群體未受到正式的保護。
作為全面環境保護工作的一部分,保護黑猩猩的任務勢在必行。在保護生物學上,黑猩猩被視為「旗艦物種」,對牠們的保育有助於保護其棲息地內的整個動、植物群。黑猩猩常被稱為「森林的園丁」,因其生活方式有利於傳播水果和植物種子、修剪樹木,進而助於森林的維護和再生。
幸運的是,西非正全面努力保護這個極危物種。幾內亞近年成立莫雲巴芬國家公園(Moyen-Bafing National Park)和黑猩猩保護中心(the Chimpanzee Conservation Center),為黑猩猩保育的重要棲息地。其中,黑猩猩保護中心的成立目的,是提供曾遭受盜獵或非法販運黑猩猩的庇護所,收容醫護以利其重返野外。自一九九七年成立以來,位於尼日河畔,尼日國家公園上方中心地帶的黑猩猩保護中心,已收容近百隻幼年與成年黑猩猩。目前約有六十隻黑猩猩仍居住在保護中心。
根據聯合國類人猿生存合作組織(GRASP)指出,每隻獲救的幼年黑猩猩,其身邊可能已有將近十名家族成員在過程中喪生。剛至保護中心的動物通常身心皆受到嚴重傷害。然而,在悉心的照料下,動物們踏上重新在野外生存的漫長學習之路。在庇護所中,照護員盡可能提供最好的生活條件並教導動物必要生存技能,幫助牠們早日重返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