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慈悲叫素食

飲食是一種習慣、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慈悲。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養成;信仰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與堅持;慈悲是一種對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一種宗教信仰的核心追求。

生平等,自渡渡人,自利利他,是最大的慈悲。

慈悲不是一種語言文字的符號;慈悲也不是光談理論的高深學問,真正的慈悲是一種行動,一種生活方式。

大哉教育 食事為大

生活中,食衣住行,食事為大。但吃,必須「食之有道」。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與生活條件的改善,人類的飲食嗜欲從基本的需求,演變成舌尖美味的圖求,嗜欲已變成如今社會最不可原諒的貪婪。

為滿足舌尖上的美味,人類無所不吃,天上飛的、陸上爬的、水中游的,只要被看中了,無一倖免,都能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盤中餐的山珍海味。生態界的多元繽紛,正因為人類無窮無盡的嗜欲而加速崩解。

飲食是動物生存的本能,為了提供延續生命的能量,飲食並不是一件壞事,問題是在應知有所節制。如果人性被飲食的本能俘虜綁架,而燃起熾盛的無明嗜欲,容易引發濫殺生命的惡因,造成自然生態劇變的惡果。惡因惡果相互循環往復,受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蔬食預防老年痴呆

有媒體報導一項發表於知名雜誌《Neurology》上的新研究發現,每天飲食模式當中,攝取多種顏色蔬果的人,可明顯降低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從而預防老年痴呆症,原因與蔬果當中含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有關。

這項研究是來自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和浙江大學的袁長征教授聯合展開的,其中涉及七萬七千多名中老年人,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年。

黃酮類化合物是屬於植物次生代謝產物,廣泛存在於蔬菜、水果、茶葉、豆類等多種食源性植物中。目前已發現種類超過八千種,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而抗氧化劑不足,可能會導致認知能力下降。

媒體報導指出:這項研究一共調查了四萬九千四百九十三名平均年齡四十八歲的女性,和二萬七千八百四十二名平均年齡五十一歲的男性,隨訪了二十年。這期間完成了五至七次食物頻率調查問卷,通過計算平均膳食攝入量,評估了黃酮類化合物與隨後認知能力下降之間的關係。

最終發現:黃酮類攝入量最高的一組(600mg/天)比攝入量最低的一組(150mg/天),認知能力下降的風險下降了20%,證明了多吃蔬果類食物確實有預防老年痴呆的作用。

可降低心臟病機率

不僅如此,二○一九年澳洲埃迪斯科文大學的一項研究,調查五萬多名丹麥人的飲食習慣,分析他們長達二十三年的飲食,最終也發現:多吃富含類黃酮的食物,有助於降低心臟病、癌症的患病機率。

有關蔬食對身體健康有益的研究成果,陸續發表於世界知名的學術期刊上,一般世人誤以為「蔬食不足於提供我們身體日常所需的營養」的迷思,一個一個地被打破了。而大魚大肉的飲食習慣給身體帶來的壞處,與可能引發的疾病愈來愈明顯也愈多的事實,一再被證明了,歸結到最後,正確的蔬食習慣才是飲食中的王道。

飲食是一種習慣、一種信仰、更是一種慈悲。習慣是一種日積月累的養成;信仰是一種對人生觀、價值觀的認同與堅持;慈悲是一種對其他生命的感同身受,一種宗教信仰的核心追求。

善待動物從吃開始

「宗教」兩字,證嚴上人的解釋是:「宗是人生的宗旨,教是生活的教育。」所以,宗教不是離群索居、獨善其身的修行,而是走入人群,關懷苦難蒼生的兼善天下。

世界上所有名門正派的宗教,無不都是以傳揚濟世救人的愛為核心,這種關懷民瘼的愛,在天主基督教叫博愛,在佛教叫慈悲,在穆斯林叫愛別人甚於愛自己。表達的名詞儘管有所不同,所走的途徑儘管各有差異,但殊途同歸,目的都在弘揚勵行一種淑世的大愛。唯有無私的大愛,才能消弭各種偏執、仇恨與惡見,才能梳理好人世間的種種不平事。

佛教講求「眾生平等」,講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至高無上的大愛。無緣無故的眾生受苦了、受難了、遭遇險境了、產生煩惱了,我們都要發揮無私的大愛,解決他們的一切苦難與煩惱,讓他們的身心獲得平和、安康與快樂。這種把眾生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把眾生的煩惱當作自己的煩惱,達到眾生就是我、我就是眾生的感覺,就是生命共同體的境界。

大自然界,一切萬物本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所謂「七寶樓台,拆解開來,不成片段。」天地萬物各有功能,各有作用,都在彼此互助互補中共生共榮。自然法則是無私的,它不會獨厚某一人某一物,也正因為有這種不偏不倚,公平無私的法則,天地才能取得平衡,獲得安寧;一旦法則被破壞了,某物種獨強了,天地就會失去平衡,就會傾斜,就會變得紊亂不安了。

怎麼付出有怎樣收穫

大自然是慈悲的,人類應和大自然的慈悲同在,應該懂得「尊重生命」的必要與「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可貴。

蔬食不僅對自己是一種慈悲,對其他動物是一種慈悲,對山林大地、溪谷海洋也是一種慈悲,對新新生滅的地球生態更是一種慈悲。這種無私無我,不執不著,平常易行的慈悲,一旦付出了就不會浪費。

人類怎麼對待大地萬物,大地萬物就會怎樣對待人類。所以,不要問大地萬物怎麼樣對待我們,先問我們怎麼樣對待天地萬物。

選擇蔬食,就是選擇友善地對待天地萬物。民以食為天,想活著就不能不喝水吃飯。但人可以選擇減少口腹之慾,選擇減少殺害生靈的肉食享受,以蔬食為主的飲食習慣,既是人類與地球共生息的悲智之舉,也是地球環境永續的良方妙藥。

人類自詡是理性與感性兼具的靈長類動物,是萬物之靈,具有其他動物所少有的思辨能力與惻隱之心。當知人類的生命是命,其他動物的生命也是命,人類應警覺到只圖一己的口腹之慾,每秒鐘就有二千五百五十六隻牲畜被宰殺,這還不包括無法納入統計、私自獵殺的飛禽走獸與水中魚蝦等動物。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資料庫的數據顯示,全世界每年有高達數千億的動物(水陸加總)被屠宰,用來作為人類的食物。而為了要有足夠的數量動物被屠宰,供應人類食用,畜牧養殖業所畜養的動物數量,勢必數以倍計地超過這個數字。

生態環境惡化的淵藪

現在,地球確實超載了,除了必須負擔七十多億人口的生計之外,還必須額外承載由人類養殖的數千億動物,生態環境負荷之重可想而知。

近年來畜牧養殖造成地球永續環境破壞的議題備受關注,為了降低畜牧養殖而產生的碳排放汙染,陸上的畜養不被鼓勵了,但水產養殖卻替代性的日益暴增。陸上畜養的動物碳排放汙染尚未明顯減少之前,水產養殖的暴增已帶給海洋生態帶來巨大的衝擊,顯然,生態環境的惡化已從陸地延伸到河川、潭池與海洋了。

學者專家認為:「海洋和森林一樣,都具有維持地球微妙平衡的作用,在各地被破壞的森林,都還尚未恢復生機的情況下,又開始進行濫墾海洋、河池、溪潭等水面,其帶來的災難性後果將難以想像。

為了滿足人類口腹的魚肉之歡,大肆濫墾濫殺的結果,使得人類生存環境正在惡化,地球生態正在崩解,物極必反,大自然也正在進行反撲,氣候變遷帶來的氣象異常,洪水乾旱,在世界各國無序地進行著,森林大火頻傳,極地冰層快速融解,火山也蠢蠢欲動,《明天過後》的電影裡的危機,已成真實情景,步步進逼到眼前了,人類必需拿出因應之道。

蔬食是一種最大的慈悲

解鈴還需繫鈴人,造成這種危機的是人類,挽救危機的也應該是人類。因應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只要人人少慾知足,減少對動物的殺戮、減少血光之災,養成蔬食習慣,讓千瘡百孔的地球,獲得應有的修補與生養;讓天災人禍頻傳的人類社會,得以反思與懺悔,地球的病態才有良方可解,人類的永續才有妙藥可醫。蔬食是人類對自然大地所表現的最誠意的友善,也是最大慈悲的明智之舉。所以,能讓人類所造成的地球沉疴妙手回春,就靠這帖蔬食的大慈悲妙藥了。當然,最後還得看人們願不願意樂服了。

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

隨著人口的劇增,人類對糧食的需求水漲船高,糧食問題也就成為地球永續發展的棘手問題。

現在糧食問題,不在患寡,而是在患不均。人類只要妥善利用地球有限的農業資源,調整好個人的飲食習慣,減少對食物的浪費,配合農業科技不斷提升,世界糧食的產量足夠養活近八十億人口而有餘。

問題是,如今世界,窮者愈窮,富者愈富,這是世界上最嚴重的不公不義。人類的糧食分配,在「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不公不義下,表現得令人髮指。

富有國家或人民每天拋棄或糟踏的糧食,足以彌補糧食不足國家與人民長期處於饑餓的缺憾。「一絲一縷當思來之不易,一粥一飯恆念物力維艱」,如何養成不浪費糧食,並樂將有餘的糧食,用於幫助窮國或窮民的好習慣,也是現代文明國家與國民應具備的生活素養吧!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調香尋味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香料,雖是食物中的配角,但少了這一味,主角肯定黯然無光。香料植物為食材添味增色,也帶來高識別度,聞到某種氣味,你會馬上對應出某個場景、國度。今日台灣,從原住民、移民到新住民歷史,在香料植物的跨國流動下,融合出的新台灣味,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