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期待讀者閱讀到照片的可愛之餘,也能感受在這個生態網絡中,人與每種生物都存著微妙的相依關係。即使發展是必要,建設無法逆轉,但在環境中維持與其他生物的共生可能,更是人類進步的表現。

經近整個月了吧,只要一離開冷氣房,額上的汗水就會直接飆湧而出,「這個夏天也太熱了!」成為招呼語,七月一直都是台灣平均溫度最高的一個月,今年最高溫更逼近38℃。溫度可以說是體會地球環境最直接的感受,在都市內躲都躲不掉的悶熱對人如此,不適宜的環境對於其他生物來說更是如此。

本期經典雜誌的封面故事〈塵囂綠帶 生態跳島——在城市裡開自然的眼〉,文稿召集人潘美玲與資深攝影劉子正檢視都市發展的不同角落,原來我們離自然這麼近。「生態跳島」是指自然生物可以利用屋頂或陽台的綠化空間,在各個彷彿高懸在空中的綠地之間覓食、棲息,乃至成為移動的中間點。

封面照片中可愛的綠繡眼與成家中的鳥寶寶如此溫馨,但背後透露的,是因人類從本位主義出發所進行的都市規畫,生物棲地支離破碎後,只好飛入百姓家尋求那一點綠地。

期待讀者閱讀到照片的可愛之餘,也能感受在這個生態網絡中,人與每種生物都存著微妙的相依關係。即使發展是必要,建設無法逆轉,但在環境中維持與其他生物的共生可能,更是人類進步的表現。

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安培淂返台後依然心繫他前段烏克蘭旅程中所見所聞,他在〈戰火下的日常——這一站,烏克蘭〉以攝影師的角度描寫,烏克蘭人民在異常亂世之下持續追求如常生活。

本著人性關懷,他特別關注到許多人從烏克蘭東部和南部逃離,但他們的親友甚至父母,也有人選擇留守,同一家庭的成員對國家決策與政治立場就有著迥然分裂,何況整個國家的百姓?

這只是縮影,不同區域、不同世代,都在歸屬、認同、結盟、分裂間撕裂,人類往往難以從歷史中學到教訓,戰爭絕非必要之惡,所釀之禍更是難以挽回,擴大包容與共識,才是消弭差異的方式。

世界紛嚷,野地錄音師范欽慧在〈寂靜迴響——太平山〉帶著我們走入寂靜,翠峰湖環山步道也剛好於日前獲得世界非營利組織「國際寧靜公園」認證為全球首條寧靜步道。

「寂靜」究竟是無聲還是有聲?范欽慧說:「要聽見最美的聲音,你必須全然地安靜下來,若要看見最美的畫面,你必須跪地用苔蘚的高度去看。」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本文出自

塵囂綠帶

【本期封面】攝影/王慧思
陽台出現育雛鳥巢,寄人簷下的綠繡眼,已把城市當成自己的家,在公寓高樓上享受天倫之樂。繁華都會中,人與自然曾經清楚分野互不侵犯,今日豐富的城市綠帶所形成的生態跳島,則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