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縫間的國際孤兒 三國勢力下的德涅斯特里亞
位於烏克蘭、摩爾多瓦邊界處的德涅斯特里亞雖宣布獨立卻不被國際社會承認。這座竣工於一九七五年的飛行員紀念碑是紀念一九四四年時二戰的犧牲者。
失血的烏克蘭教育現場 不被戰火剝奪的地底教室
二○二二年二月全面開打的俄烏戰爭,至今三千多所烏克蘭各級學校遭受破壞。在東北邊界戰火前線的切爾尼戈夫,孩子唯有在地下室才能繼續上課。
極北之境的俄國夢 動盪局勢下的世界一隅
緊鄰北極圈的斯瓦巴群島上,坐落著俄羅斯的煤礦重地巴倫支堡。烏俄衝突升溫,劍拔弩張的情勢下,人口組成多元複雜的小鎮上,居民各自的政治立場即便不同,在這個「急凍方舟」中卻也能和平共處。
《經典》雜誌安培淂榮獲2023台灣新聞攝影大賽「一般新聞類」優選
台灣新聞攝影大賽2023,由台灣新聞攝影師協會(TPPA)主辦,於5月14日揭曉得獎者。《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安培淂Alberto Buzzola的作品〈Farewell my Love/永別了,我的愛〉,榮獲「一般新聞類」優選。
戰火下的日常 這一站,烏克蘭
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前,被擊毀的俄羅斯坦克與裝甲車成了首都基輔最熱門的觀光「遺址」,震撼卻不濺血的戰爭現場,烏克蘭人攜家帶眷,親臨大開眼界的「輔助教材」,是國家尊嚴與眾志成城的最佳詮釋。
一場歐洲悲劇 烏克蘭現場直擊
烏克蘭四個多月的戰火與離亂,仍未停歇,亦無勝負,只有死傷相枕。然而,救急救難的愛、無私與善舉,在斷垣殘壁與身心受創的縫隙間,開出一朵又一朵花。
合力付出,讓愛不缺席
人人用不同的方式付出,大家的愛都不缺席,舉手動足也是一分愛,身心有愛,藉由行動會合,就可以讓大愛普及全球。
戰火無情,人間有愛
人心的動與靜、善與惡,常是差於毫釐,失之千里。大家以平靜的心好好過日子,所過的就是平安盛世;然而少數有權力的人內心一動,就會讓社會動盪、物資缺乏,若加上戰火燃起,老百姓就沒有好日子過了。
出俄羅斯記 烏俄衝突下的出走潮
位於芬蘭赫爾辛基的中央車站,自從烏俄衝突後,每天穿梭著許多倉皇失措的旅客,他們是亟欲離開母國的俄羅斯人,每個身影都有一段不為人知的理由,對他們而言,赫爾辛基不僅是鄰國的首都,更是離境的唯一途徑。
難民,人類製造!
面對俄國入侵,在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郊區,一名士兵駕砲護衛家園。戰爭沒有贏家,只有流離失所的無辜百姓,千瘡百孔的廢墟;但明知如此,依然有人點燃戰火,不惜製造源源不絕的難民。
一埸應該可以避免的悲劇
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打起來了。以戰止戰,非真正的止戰。作戰之前調和鼎鼐的伐謀,折衝樽俎的伐交,發揮止戰的智慧,才是上上之策。俄烏戰爭雖然距離我們遙遠,但現代戰爭的殘酷,足讓我們深思與警惕。
編者的話
關於死亡,我們並不陌生。南亞大海嘯時,被巨浪衝上岸的浮屍遍野,新冠肺炎致死的人數迄今已達六百多萬;然而彷彿還不夠,教訓還不夠、警惕還不夠、顛沛流離還不夠,總是沒有贏家的戰爭,還是在烏克蘭境內烽煙四起。
苦難的凝視 波蘭邊境上的難民群像
在烏克蘭舍吉尼 (Szeginie)邊境檢查站前,等候入境波蘭的隊伍被區分為「烏克蘭公民」與「非烏克蘭公民」兩個動線,當前者快速通關,後者卻受到差別待遇;同為難民理當不分膚色、種族與國籍的差異,無情戰火頻繁催生難民,也讓人道精神備受考驗。
兵燹 烏克蘭戰場紀實
自三月二十日至今,烏俄之間的新仇舊恨演變成兵戎相見已逾多時,不論是爭歷史、搶戰略,兵連禍深已殃及眾多無辜生命。
編者的話
才開春沒多久,疫情依然肆虐,俄國與烏克蘭的邊境上空,卻多了一道厚厚的烏雲。在國際間,恩怨情仇糾纏不休的國家不少,文化根源同為基輔羅斯的烏、俄兩國也是其一。加上此次事件涉及歐盟各國與美國各自在經濟、能源與戰略上的利益,原本就盤根錯節的情勢,更顯得複雜萬端。
同門鬩牆? 從俄烏千年淵源談起
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科夫,距離集結邊境的俄羅斯軍隊僅四十公里;烏克蘭與俄羅斯擁有共同的歷史根源,發展出恩怨情仇交織的歷史關係。
烽火連天烏克蘭 主權、老兵與性別之爭
協助歸國戰士重整退役人生,已成深陷鏖戰的烏克蘭最棘手的國家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