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埸應該可以避免的悲劇

烏克蘭與俄羅斯兩國打起來了。以戰止戰,非真正的止戰。作戰之前調和鼎鼐的伐謀,折衝樽俎的伐交,發揮止戰的智慧,才是上上之策。俄烏戰爭雖然距離我們遙遠,但現代戰爭的殘酷,足讓我們深思與警惕。

克蘭與俄羅斯兩國打起來了。

所謂「打起來了」顧名思義,就是發生了「行動上的衝突」。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因為某些恩怨情仇,拳腳相向,我們稱為「打架」;一群人與另一群人,因為爭奪地盤,發生械鬥,我們稱為「群毆」;一國與另一國,為了主權等利益而兵戎相見,我們稱為「戰爭」。

古人說:「匹夫一怒,血濺五步。天子一怒,伏屍百萬,血流成河。」戰爭的本質,是殘酷的,凶惡的,不祥的,從來沒有贏家,所有參與其間的,都是輸家。遺憾的是,自古以來,人與人的衝突,種族與種族的衝突,宗教與宗教的衝突,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的衝突,國與國的衝突,各種或大或小的衝突,無日無夜地,每天都在上演。

但人類文明的演化,沒有從殘酷戰爭中得到教訓而覺醒,反而投入更多經費強化戰力,研發殺傷力更強的武器。

於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在國際賽局中,眾暴寡,強凌弱的衝突時有所聞,無辜百性,永遠都是受害者,安穩的家園,從來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事出必有因,一石激起千層浪,誤判形勢,盲目而戰,把人民的生死與國家的存亡置於險境。士兵尚不知道為何而戰,就已喪命沙場;百姓尚不知道為誰而戰,就已家破人亡,戰爭如果逞能,就是愚蠢。

虛假仇恨可以被操弄,不能衝動;謠言可以被製造,不能輕信;民主可以被扭曲,不能偏激;自由可以被激勵,不能失序。歷史事件的原因,是所有原因的總和,任何環節都不能不慎。

唐朝曹松在安史之亂後,民生凋敝,兵荒馬亂時,寫下這樣一首詩:

澤國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
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富饒的水域良田,妖嬈江山,都畫入了戰圖,成為千軍萬馬蹂躪的地方。百姓想過著打柴種田,平凡卑微的平靜生活都不可得。不要談論什麼拜相封侯的事了,因為一代將領的成功,是千萬軍民的枯骨換來的。

另一位唐朝詩人陳陶《隴西行四首》的詩作寫道: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中國自漢代以來,匈奴一直是最麻煩的外患。陳陶這首詩,不是在稱讚唐軍的英勇,而是在刻畫戰爭的殘酷。天子一怒,將士誓死橫掃匈奴,五千位身穿貂皮錦袍的精銳部隊就這樣戰死在胡塵裡。可憐那些無定河邊成堆的白骨,還是少婦們夢中盼望歸來的丈夫。

同是唐朝詩人王翰的《涼州詞》: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戰爭的無情,士兵內心的悲鳴,夜光杯裡倒滿了葡萄美酒,想嘗一下它的美味,琵琶樂聲響起,催促上馬步入征塵。不要嘲笑那些醉倒沙場的官兵,因為自古以來的征戰,從來就沒有幾個人能夠死裡逃生,回家與親友團聚。

戰爭在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缺席過,所以如何在戰爭中取得勝利,成為一門重要的學問。

《孫子兵法》是教人如何調兵潛將,在戰爭中獲得勝利的用兵之法。但戰爭終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就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說戰爭這件事,是國家頭等重要的大事,事關軍民百姓的生死與國家的存亡,不可不明察,不可輕率作決定。

萬一迫不得已必須一戰,也不要用毀滅性的方式濫殺無辜。因此,《孫子兵法》強調:「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即就算戰爭發生了,也要盡量避免造成太大的傷亡。所以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子說:「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也就是說:武力攻打城池是逼不得已才為之的。好的用兵之法,是用謀略來挫敗敵人,其次是用外交手段解決爭端,最不策才是發動武力攻城掠地。

「兵者,詭道也。」作戰的方法,欺瞞詭詐,威脅利誘,挑逗騷擾,無所不用其極,而且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人摸不透真實的意圖。所以《孫子兵法》也再三告誡:「故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維護國家安全的最好辦法是:不可以心存僥倖認為敵人不會來犯而掉以輕心,要做好敵人來犯的準備;不可以認為敵人不會進攻而鬆懈,要做到不讓敵人有攻擊的可乘之機。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爭,邊打邊談,烽火尚未停息,逃亡的難民已經數百萬,四散異國他鄉,寄人籬下,缺衣少糧,每天巴望著和平的曙光。

和平總是在血染戰場之後才姍姍來遲,這樣的和平,代價何其高昂?以戰止戰,非真正的止戰。作戰之前調和鼎鼐的伐謀,折衝樽俎的伐交,發揮止戰的智慧,才是上上之策。俄烏戰爭雖然距離我們遙遠,但現代戰爭的殘酷,足讓我們深思與警惕。

作者
現任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暨慈濟人文志業基金會執行長,《經典》雜誌發行人。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曾任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榮獲1983年全國十大傑出青年、1982年金鼎獎新聞編輯獎、2000年金鼎獎雜誌編輯獎。 皈依上證下嚴法師,法號思熙。著有《月映千江》、《惜緣》、《微觀人生》、《生命的承諾》、《生命的風華》、《攀登人生大山》、《生命的活水》等書。
本文出自

兵燹

【本期封面】攝影/張乾琦
戰亂下的烏克蘭,十八至六十歲男性都要被徵召,全民皆兵,保家衛國。俄烏戰爭發生以來,烏克蘭上下團結抗爭到底的決心,贏得外界尊敬,國際上的精神與物資奧援源源不絕地湧入,支持烏克蘭齊心對抗強國惡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