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苔蘚 微觀植物 宏觀生態

苔蘚,從幾公釐到數公分,看似微不足道的角落生物,從雲霧繚繞處到平地的尋常角落,都能見得著它。靜下心來,改變視角,欣賞苔蘚美妙的微生態,你會發現苔蘚,既渺小,又動人。

備份未來 蔬菜的種原密碼

「花椰菜究竟是花還是菜?」種原有如待探索的知識寶藏、多樣的基因庫造就無限可能。面對詭譎多變的極端氣候,妥善保種、育種,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萬全準備。

亞蔬 世界蔬菜中心

五十年前,在國際協力下,台灣超前部署成立一個蔬菜種原庫,今日無論在種原保存、農技研發、海外援助上屢獲國際肯定。

與植物的擁抱 園藝.療癒.綠手指

研究指出,人類的互相碰觸擁抱,能夠幫我們建立起與他人的連結,那麼與植物的碰觸呢?蒔花弄草,對人類的身心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調香尋味 台灣香料新拼盤

香料的使用,過去為了保久,今日則為了嘗鮮,味道也是記憶的偵探,帶我們看到母親的流離、移工的鄉愁。內陸的香辣、南洋的酸甜、加上台灣自然山林的氣味,不斷地包容吸納,調配出今日台灣島上的好風味。

香氣台灣 大自然的煉金師

人從自然來,也想往自然去。喜歡植物精油的氣味,是一種內心回歸的呼喚。隨著嗅覺,直通腦門的祕密通道,也喚起台灣生活中的諸多美好。

無用大用 農林剩廢的翻轉經濟

農林剩廢隨時都可能在我們身邊,但一般人多選擇視而不見、敬而遠之。看似棘手的農林剩廢,其實卻是有機農業、再生能源的一帖解方,善用農林植物生質能源,「以竹代煤」可解今日缺電的燃眉之急。

台灣鐵道上的俄羅斯輪盤 太魯閣號的椎心泣血之痛

太魯閣號意外敲響警鐘,台鐵一年兩億人次的載客量,若未能正視鐵道安全管理,坐上火車,你、我將被迫玩上「俄羅輪盤遊戲」,難逃無常?

台鐵,下一站 企業文化的醬缸vs.民營化的曙光

鐵路是交通工具,也是一道迷人的風景。一百多年來,台鐵從現代化的火車頭,到今日面臨嚴峻的挑戰,重新找到台鐵定位、落實班表、調整票價,或許可以贏得新的契機。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