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泰北的烏龍茶源於台灣,今日規模與行銷市場卻青出於藍。茶田耕作改變了泰北高山的農業地景,從「境外茶」中我們找到台灣的技術與愛心,品飲一杯中南半島的烏龍茶,除了風土,更有各種滋味點滴在心頭。

炭火與茶苗 異域.僑鄉.泰北茶

在曾經是一片鳳梨園的密章翠峰茶園,春茶採摘正緊鑼密鼓進行著。有別於昔日台灣「送炭到泰北」的苦情難民村,今日泰北令人耳目一新。

編者的話

眾人口中的「泰北媽咪」劉小華親自造訪曾走過無數次的華人村寨,與泰北結緣將近三十年,與當地華人及在台僑生的淵源深厚,這一趟除了訪舊,也見證數十多年來景觀與人事的劇烈變化。

編者的話

「老」不是疾病,只是身體狀況的緩慢運作,卻不等於失能,老人被安心守護而不是被悉心照顧,減法照顧讓我們以平常心看待老化。

無竹令人俗 竹子與現代的我們

雲林石壁山上的五百甲竹林與柳杉林形成一片森林綠海,以孟宗竹為主要建材的穹頂竹棚與小柴軒,畫龍點睛地成為竹林療育的小亮點。現代人的身心很脆弱,竹子卻以韌性與柔情穩穩地接住了我們。

編者的話

作為一個人文雜誌的報導者,長期追蹤採訪是很過癮的一件事,因為眾人皆快我獨慢,而慢慢地往深處探索,點線面的擴散之後,往往能看到不同於表面的事實。

編者的話

今年適逢台南建城四百年,本期【特別報導】的書寫重點是,大航海時代「七鯤鯓」上的熱蘭遮城(紅毛城)以及本島上的普羅民遮堡(紅毛樓),也從荷蘭、西葡等國找到各種珍貴的古地圖,從中見識十六、十七世紀歐陸國家眼中的福爾摩沙島。

編者的話

校園美感是孩子最初的環境教育,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這一點美感的記憶與力量,或許可以陪著他們度過心靈的大風大浪。

編者的話

考古學家從土裡挖掘斷磚片瓦,蛛絲馬跡中不斷查證考據,跳躍不同時期,復原時代真相,這是考古令人振奮之處,也正與偵探的真相拼圖不謀而合。

編者的話

打破人類視角限制的鳥瞰圖,美則美矣,但在當時被認為不夠科學寫實,因此不具地理參考價值,然而在作者與一群山友的親訪踏查之下,卻驚訝地證實其「精確」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