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高度,有時候也是一種優勢,先民懂得居高臨下守望聚落安全、掌握海上或內陸情資,而現代社會管理階層若懂得善用,老齡人力也有可能從大眾眼中的「負資產」轉變成財富。

編者的話

面對無盡藏的大自然生態,人類的知識仍十分有限,治水工程實不應成為生態的傷疤,然而,面對事後的檢討,公部門願意傾聽民意,也積極修正,這樣的勇氣則值得嘉許肯定。

編者的話

本期的封面是三隻可愛的草鴞幼雛(七週齡),草鴞是台灣特有亞種,屬於夜行性、隱居白茅草原,二○○八年被列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野生動物。

編者的話

這一期的《經典》封面雖然是浪漫唯美的鴛鴦,但內頁諸文其實更多的是對全球環境的關切與焦慮。

碳「竹」跡 竹林碳匯的夢想與實現

都說種樹減碳可以救地球,那麼竹子呢?一樣是可再生資源,但竹林經營期短、固碳量比樹木還高。竹子帶我們走的淨零道路,每一步都是珍惜地球的清淨足跡。

編者的話

土耳其、敘利亞發生了一場七.八級的強震,至今奪走了超過四萬多人的性命,來自世界各地的物資與愛心相繼馳援災區,顯現大愛地球村的美善一面。

編者的話

懷想過去,企盼未來,然唯有現在,才是可以真實掌握的。試想著,當未來的考古學者,研究著我們今日的生活,不知會給出什麼樣的評價?

棲地與蛙 人類的田地、動物的家園

台北赤蛙近年來突然失去踪跡,台灣僅剩的四大蛙群中,又以北部三芝、石門情況最為危急。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中,究竟誰才是讓牠們消失的元凶?

編者的話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

編者的話

看著這些專家學者們殫精竭慮努力地尋求減碳增滙的解方,卻讓我聯想起「女媧補天」一詞。自從知道地球臭氧層破洞肇因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之後,從減碳到固碳,奮戰不曾停止,只盼亡羊補牢,猶時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