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編者的話

懷想過去,企盼未來,然唯有現在,才是可以真實掌握的。試想著,當未來的考古學者,研究著我們今日的生活,不知會給出什麼樣的評價?

棲地與蛙 人類的田地、動物的家園

台北赤蛙近年來突然失去踪跡,台灣僅剩的四大蛙群中,又以北部三芝、石門情況最為危急。環環相扣的生物鏈中,究竟誰才是讓牠們消失的元凶?

編者的話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

編者的話

看著這些專家學者們殫精竭慮努力地尋求減碳增滙的解方,卻讓我聯想起「女媧補天」一詞。自從知道地球臭氧層破洞肇因於人類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之後,從減碳到固碳,奮戰不曾停止,只盼亡羊補牢,猶時未晚。

里山香草之路 萃香成金 植護家園

台灣的生物多樣性豐富,芳香植物極具潛力,以稀有性、特殊性、審美性,打造令人嚮往的芳香產業,小而美的里山社區,應該可以是發展的起點。

植物肉 另一種蔬食選擇

從植物原料到「肉」片之間,距離並不遙遠,透過現代食品科技,黃豆、小麥、豌豆皆可成為肉食的替代蛋白。全球減碳風潮之下,素食帶動新一波的飲食革命,動口也能愛地球,何妨素素(試試)看!

時代綠金 古往今來見真「樟」

伐木取材、砍樟煉腦,樟樹曾經是台灣最受重視的森林寶藏。今日或為水土保持,或為高科技利用,樟樹已具不同的時代綠金意義。

塵囂綠帶 生態跳島 在城市裡開自然的眼

都會綠帶形成的生態跳島,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與遷徙的廊道,以草葉密密縫起的生態綠網,慢慢融化了人類與自然曾經劃出的楚河漢界。

見青即是藥 疫情下的草與藥

全台灣有七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約三分之一可作為民俗草藥使用。金銀花可抑制病毒、薄荷有助呼吸道、艾草袪邪逐溼、魚腥草的千般好……經歷過疫情襲擊的我們,方識植物是一株株救命藥草。

植物別見外 外來種的愛與礙

木棉原產自印度,十七世紀引進台灣,近年來更廣為栽植。為了民生需求,島嶼陸續引進外來物種,造福或危害,關鍵多在人的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