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高度,有時候也是一種優勢,先民懂得居高臨下守望聚落安全、掌握海上或內陸情資,而現代社會管理階層若懂得善用,老齡人力也有可能從大眾眼中的「負資產」轉變成財富。

底前的截稿時間,除了忙亂的編輯台作業,耳邊還多了一些拉扯封箱膠帶的撕裂聲,以及眼前熙來攘往彎腰搬書的身影,七月我們就要搬往隔壁莊嚴的靜思堂辦公空間。

回想起從台北東區城市的一樓公寓喬遷來到清幽的關渡辦公,一眨眼,竟也有將近十九年的時間。從辦公室十二樓的高度,總是可以望見關渡平原的一片稻浪,隨著季節變綠轉黃,收割機裁剪著拼布一般的稻田,偶爾伴隨著雨後晴空的一道彩虹,不能不盛讚這真的是一幅如詩般的美景。

高度,有時候也是一種優勢,這一期【考古台灣】〈卑南聚落——一個五千年的繁盛時代〉,資深撰述胡毋意透過考古學家得知卑南遺址的「瞭望氏族」,這個史前遺址曾歷經住有上萬人口的輝煌年代,其中「瞭望氏族」落居山上,居高臨下守望聚落安全、掌握海上或內陸情資。這也是系列報導中第一次從低頭挖掘玉石骨骸之外,首先提及地理高度的考古發現。

封面故事〈古蘭經手抄本——歷百千劫 巧手復舊〉談的是一本手抄古蘭經修舊如舊的故事,這本珍貴的古籍,五百多年間歷經了火燒、水淹、土埋與蟲損,書頁裡的種種毀損痕跡,默默寫著滄桑。修復師花了超過兩年時間巧手修復古本,一切的苦心卓絕為的是重現西元十五、十六世紀的宗教軌跡及當時文化底蘊,背後有一種傳承的歷史意義。

【自然寫真】〈熊鷹——瀕危的部落文化守護神〉資深撰述白宜君多次進出屏東三地門等地尋訪熊鷹之羽,熊鷹美麗的羽毛在排灣族與魯凱族代表著領袖權貴地位,然現代社會裡羽毛的戴用難以限制,從珍稀變尋常,人類的虛榮讓熊鷹陷入濫捕、非法販售的危機。

撰述吳佳珍在【安老想望】〈退而不休——不只為了養老金〉談一個大家密切關心的議題:人生的下半場。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人類停留在地球的時間愈來愈久;社會結構的改變,「含飴弄孫」的理想老後,幾成歷史名詞,今日談老人的「第二春」,指的已不是找到暮年伴侶,而是如何安度退休餘生。

法國人在街頭抗議政府將退休年齡延後至六十四歲,在日本,六十五歲以上高齡勞動參與率則已高達25.6%,台灣方面,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則仍有待突破。其實,只要管理階層懂得善用,老齡人力也有可能從大眾眼中的「負資產」轉變成一筆銀閃閃的財富。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文出自

古蘭經修復

【本期封面】攝影/鄭映航
三年前,穆斯林慈濟志工胡光中將一本珍藏的古蘭經手抄本呈送給證嚴法師,證實是十五、十六世紀,至少十人接力抄寫。泛黃且脆化的書頁裡有血跡、有水痕、有霉漬,還被蟲蛀,甚至還有火燒的炭黑。兩年多來修復師鍥而不捨的努力,修復一頁就如裱一幅畫般吋吋講究,跨宗教對文化的尊重與珍惜盡在還古蘭經本來面目的歷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