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

個月關渡靜思堂矗立起了一座莊嚴的「宇宙大覺者」佛像,這一期的【細說宗教】我們也邀請了郭祐孟老師撰寫〈佛像藝術的時空行旅〉一文闡述佛像的發展始末。

緣於對佛陀和佛法的尊重,原始佛教其實秉持的是不造像原則,之後受了印度、希臘、波斯文化的影響,以及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才逐漸出現為佛造像的具體藝術,而隨著佛法流傳各地弘化,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亦有了因時、因地流變的世俗性適應;郭老師也提到,在台灣眾多的當代佛像當中,慈濟宗門的「宇宙大覺者」蘊含著慈濟人對二十一世紀「現代佛陀」的期待與思惟。

偶、像、偶像,【匠心獨具】〈走進停格偶動畫的世界〉本月撰述王海咪採訪了兒時以捏麵人維生的動畫導演黃勻弦,在重拾昔日技藝之際,卻有了創新方向,將偶當成停格動畫的主角,以偶角訴說著想要傳達的各種台灣議題,獲得金馬獎及各種獎項的肯定。

本期【草葉集】〈棲地與蛙——人類的田、動物的家〉主角看似青蛙,但其實,我是從關心茶,才進入台北赤蛙這個報導主題的。

初聽聞淡水石門地區想要復育「硬枝紅心」這個傳統茶種,目的是希望迎接台北赤蛙回歸,這麼好的「茶蛙傳奇」主題豈容錯過。而確切說來,這已是三年前的事了,為此,當時還特地前去請教茶改場文山分場場長,雖然,他給出的反應是:不樂觀!但三年後的今天,三分地的茶苗已然成長,「赤蛙紅茶」踏出了第一步。

物種保育從來就不是一蹴可及的事,時間是最必須付出的成本。

一個指標性的物種結合不同棲地,一般來說就是一個成功的「保育配方」,例如:水雉之於官田菱角田,諸羅樹蛙之於竹林,乃至於台北赤蛙之於蓮花池。二十多年前,時任台北市立動物園動物組組長的林華慶(今林務局局長)發現新北三芝阿石伯蓮花田裡有完整的台北赤蛙族群,因而開啟了這條漫長的保育路。只不過,生物與生態系的脆弱及複雜狀況,實非人類所能想像,今日台北赤蛙消失的速度令人扼腕。原本的標題比較有偵探味:〈緝凶記——雷公蛙消失之謎〉想要透過一一訪談踏查,找尋背後的元凶,而訪著、找著,找到了人類自己。

宇宙萬物共生共業,祈願癸卯兔年眾生平安!

作者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本文出自

法身無相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位於巴基斯坦拉合爾博物館的佛陀苦行像,屬於印度犍陀羅時期的造像藝術風格,融合了印度、希臘與波斯文化,將佛教徒內心對佛陀的深切思慕和佛典中對於佛陀法相的描述,以人體比例和姿態呈現出來。從佛像發展史中,可感受到古人苦心造像的弘化慈悲,也觀察佛法流傳到各地的世俗性適應、諸系佛教對圖像詮釋的差異,需要更多元的思考和斟酌,凸顯佛法在人間的現實性,掌握慈悲與智慧的佛陀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