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玲

《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由越南採訪現場因緣際會踏入茶報導,以茶為框,人文聚焦,框出一篇篇台灣茶的小世界、大宇宙。
作品曾獲金鼎獎、金輪獎與消費者權益報導獎,兩度入圍卓越新聞、吳舜文新聞獎。著有《茶知錄》、《茶域經緯》、《台灣綠食堂》(合著)等書。

潘美玲 相關的文章

源明枝綠 在人間修行的建築師

早期建築普遍使用木材構築,今日則因大量使用混凝土造成環境負荷。甘銘源與李綠枝為減少地球CO2排放量,致力以專業守護。這一對建築界的神鵰俠侶,以一顆清淨的心,為人間築美善。

編者的話

考古學家從土裡挖掘斷磚片瓦,蛛絲馬跡中不斷查證考據,跳躍不同時期,復原時代真相,這是考古令人振奮之處,也正與偵探的真相拼圖不謀而合。

植物別見外 外來種的愛與礙

木棉原產自印度,十七世紀引進台灣,近年來更廣為栽植。為了民生需求,島嶼陸續引進外來物種,造福或危害,關鍵多在人的作為。

編者的話

基隆曾是一個被冷落的海港城市,在重視文史保存的政府與民間人士的努力下,變得不一樣了,曾經避開快速的開發腳步,反而得以捕捉這個「台灣頭」的許多老時光。

碳「竹」跡 竹林碳匯的夢想與實現

都說種樹減碳可以救地球,那麼竹子呢?一樣是可再生資源,但竹林經營期短、固碳量比樹木還高。竹子帶我們走的淨零道路,每一步都是珍惜地球的清淨足跡。

建竹未來 愈消費,愈環保

全球溫度處於正負二度C的危急存亡之際,民眾在消費習慣上趨於謹慎,且更具環保意識,竹子在生長速度、減碳效率,比木材有更出人意外的表現,多多利用竹子,可以取代木材、鋼筋用量,亦可達到減塑目的;地球未來的命運,端視我們如何將有限資源,智慧運用。

編者的話

校園美感是孩子最初的環境教育,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這一點美感的記憶與力量,或許可以陪著他們度過心靈的大風大浪。

見青即是藥 疫情下的草與藥

全台灣有七千多種維管束植物,其中約三分之一可作為民俗草藥使用。金銀花可抑制病毒、薄荷有助呼吸道、艾草袪邪逐溼、魚腥草的千般好……經歷過疫情襲擊的我們,方識植物是一株株救命藥草。

編者的話

跟著耆老走讀和平島,遙想深埋台船公司底下的聖薩爾瓦多城堡,或佇立在諸聖教堂的考古遺址,你會發現四百年前的歷史彷彿從未遠颺。

編者的話

這一期的《經典》封面雖然是浪漫唯美的鴛鴦,但內頁諸文其實更多的是對全球環境的關切與焦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