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病人母親的海外來鴻

我這才領悟,真正能保留珍貴的記憶,並不是聲光的錄音錄影,而是事件發生時當場全神貫注的享受。同時,如果事後能夠在日記、與家人親友剖心剖腹的信件或散文、詩歌抒發自己的感受,最能喚起封塵多年的記憶。

一位癲癇病人給我的啟發

因為對這病人的處理得宜,證明了我來自多年臨床經驗的「直覺」,加上經常提醒自己以及年輕醫師與醫學生的「同理心」。

真實故事在醫學教育的價值

維基百度談到故事對於研究歷史上文化的傳播與分布具有很大作用,而提到「說故事是普遍存在於人類文化的現象」,也就是說,說故事是普世文化的通則之一。我們醫學教育哪能不重視故事呢?

由一位友人女兒追思亡父談起

齊格勒醫師與我們兩家人有許多難忘的回憶。我們最初步入醫學時,都選擇做精神科醫師,而後才轉為神經科,同時我們也都彼此尊重對方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並互相學習。我何其有幸認識這位仁人君子!

虛心與心虛

我發覺在受邀演講並非自己專精的領域時,雖然感到「心虛」,但說實話,我會因此而「虛心」用功,多讀了不少資料準備,而應驗了教育界常說的「最好的『學』就是『教』」、「為了教別人,只好自己先練功夫」。

歡樂假期記趣

歡樂假期讓我享受到豐富的心靈饗宴,使我以正向的心迎接新的二○二四,同時也了解唯有不怕嘗試「新經驗」,才能永遠保持不老的心態。

行醫的心靈饗宴

自己何其有幸走上行醫這條路,享受到豐盛的心靈饗宴。經由行醫與病人結緣,而衍生出許多人生不可預料的故事。

你幾歲?

年齡真的有那麼重要嗎?一個人要老而幸福,就是要跨出年齡造成的心理鴻溝,不要再把「你幾歲?」掛在口邊!

23這個神奇的數字

在這條路上我也領悟了「成就感」遠比「成就」更有意義。在一次返美探親時,探訪了退休多年、亦師亦友的齊格勒主任,他問及我回台以後的研究、論文、升等時,我很坦白回答,這些都是別人看得到的「成就」,但我回到台灣以後才領悟到,雖然他所問的「成就」我都沒有,但我卻覺得返台所做的很有「成就感」。

別了,親愛的大姊

雖然每個人都無法避免遭遇到至親的家人或朋友離世的悲痛,但在送別失智病人的離世時,我都會不自覺地為病人與家屬因為「脫離苦海」而慶幸。透過自己的專業,我更了解這種病人「生不如死」的晚年對家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