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位十幾歲時首次癲癇發作、三十歲後我照顧了二十年的癲癇女病人。之前在他院做過腦波與核磁共振(MRI)都報告正常,我改用另一種藥物每天早餐後兩顆、睡前三顆,以後再沒有發作,也沒有副作用。而後定期每三個月回診拿藥。每當心情不好時,總會提及她的小兒子在小學有類似「過動兒」的問題,而自責因為懷孕期間持續服用抗癲癇藥物,引起小兒子的行為異常。我只能安慰她,不應該樣樣都歸咎於自己的癲癇。
在二○二○年八月病人回診時,我曾在病歷上記載,我勸她已經這麼多年沒有癲癇復發,可以考慮慢慢減藥,看看是否有機會最後可以不用終生服藥。這種建議往往帶給癲癇病人莫大的興奮,但有些病人會因為擔心癲癇的復發,而寧可接受「每天服藥」的命運。她很猶豫,但最後還是選擇天天服藥,這也是我可以理解的。
想不到,三個月後她告訴我,她的內科醫師發現她有貧血,而且做了一些檢查都沒有查出原因;我告訴她,她所使用的這癲癇藥是一種臨床上已經使用多年的好藥,對她的確是非常有效的抗癲癇藥,也沒有發生什麼副作用,但年紀大的病人,這藥有時也會抑制骨髓造血,所以既然她的癲癇控制得這麼穩定,現在又有貧血的問題,可以慢慢減少劑量,也許會發覺她可以不需再服藥,而癲癇也不再復發。我開玩笑地說,「這樣我也可以放心退休了。」
於是我們就以非常緩慢的步調,由二○二○年十二月開始每星期減少半顆藥的方式,直到用完。我們約好如果再有發作,我一定會再看她,但她需要繼續看她的內科醫師,追蹤貧血的問題。
想不到一晃就是兩年多,她在二○二三年十月五日在上班時,突然發生癲癇大發作,倒在地上全身抽搐喪失知覺,被送往就近的醫學中心急診處,在那裡做了腦斷層攝影(CT)正常,而開始癲癇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