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會

明察秋毫鳥木雕 百年木作的生命續航力

從「大砲手」轉為台灣方興未艾的鳥木雕。黃麟鳴手上的這隻是冬候鳥蒙古,以一比一如實尺寸上色六至七次。其父祖輩從廟宇小木作、佛像一路見證百年木雕史。

潔淨能源 骯髒產地

全球電動車當道,以電池原料為主的鎳礦需求劇增,身為世界最大鎳產地,蘇拉威西島的卡車把鎳礦卸到碼頭駁船上,被喻為惡魔金屬的鎳礦,推動印尼電池工業,也背負環境與汙染隱憂。

義大利火山群下 與危險岩漿共處的日常

義大利是羅馬文明起源,與人類文明並存的還有境內十四座火山,遠方的維蘇威火山下有龐貝文明,著名的Volcano Buono購物廣場也位於火山前,生活周邊的居民,早已將火山地景的壯麗融入生命熱情。

美學.學美 喚醒校園裡的空間記憶

改造,不僅是美學形式的表達,更是透過將歷史建築重新喚醒,使學生與周遭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情感聯繫。

從街童到家奴 孟加拉的現代奴隸

十三歲的阿娣莎從偏遠村落被「親戚」送到首都達卡一戶人家當無薪幫傭,婚姻觸礁的女主人,成天掛在網路上社交購物,情緒低落時則把阿娣莎當洩憤對象。孟加拉的窮人女童,隨時可能被販賣拐帶或當街擄走,兒童人權,蕩然無存。

三思而後行 台灣道路設計的沉痾與進化

四輪、兩輪,加上輪椅族、行人,還有電線桿、交通號誌,這是首善之都台北市某個十字路口的人行道與斑馬線上,台灣由於道路設計規畫不完善,路權劃分不清,讓弱勢更弱勢。

極地牧民 世界盡頭的涅涅茨人

在西伯利亞邊陲,生活著一群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領著馴鹿穿梭在亞瑪爾半島上的苔原,遵循季節遷徙,看似遙遠的不毛之地,今日也面臨經濟與氣候的挑戰,為他們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迎來生存變局。

能源能復原 愛爾蘭的老屋改造

阿珀徹奇國民小學的屋頂裝上社區合作社捐贈的太陽能板,愛爾蘭最傳統的老城區,優化能源的改造建設,無處不在,除了提升住宅品質與友善環境,同時也活化了社區。

城市密碼.台北賦格 攝影作為城市風景與記憶的延伸

影像策展人沈昭良集合九名攝影師,以不同角度解構老台北,重組新觀點。捷運中山站南西商圈也可以出現新的風景線、停格在有趣的角落。

宜環保 宜安居 西班牙的集體共居社區

來自古巴的莫亞,把「安度共居」的環保建設視為畢生努力的目標;如今夢想成真,與家人充分享受與融入群體生活。位於西班牙馬德里南方郊區的共居節能建築,以愛土地與環保為終極關懷,落實互助共享的社區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