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伯利亞北部的亞瑪爾半島(Yamal Peninsula)在當地居民涅涅茨人(Nenets)的語言中,指的是「世界盡頭」的意思,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這片東臨顎畢灣(Ob Bay),北瀕北冰洋(Arctic Ocean)的荒涼土地上,狂風終年吹拂,冬季溫度最低達到攝氏零下五十度,放眼望去只見蜿蜒的河流與沼澤,以及頑強生存著的灌木叢與馴鹿群,「世界盡頭」的稱號果然名副其實。
然而,這片貧瘠嚴酷的土地,是北西伯利亞最大的原住民族群——涅涅茨人數世紀以來的家園;自古以來,牧羊人們按照季節的節奏,循著代代相傳的游牧路線:春季從南到北,秋季再從北到南,年復一年地遷徙著。沿著冰河、穿越苔原的游牧生活是涅涅茨人的傳統,即使在這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他們仍然堅守著傳統的生活方式,保留下這地球上最迷人的民族活動。
涅涅茨人所生活的亞瑪爾半島相當接近北極圈,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盡頭」,河流在這片寒風刺骨的土地上頑強地蜿蜒流動著,為無數湖泊與沼澤帶來潺潺活水。
荒原上的春去冬來
涅涅茨人的遷徙是以「旅」(Brigade)為編制行動,以尋找馴鹿的主要食糧白色地衣為目標,每年進行數次遷徙,總路程長達一千餘公里。春天在北方四處尋找牧場,冬天則待在南方的針葉林內躲避嚴酷的風雪,此時馴鹿則靠著積雪下的苔蘚過活,隨著冬去春來,積雪退去,這片土地將重新再次變回充滿湖泊與溪流的沼澤。
每當春天到來,成千上萬的馴鹿與牧民便沿著亞瑪爾半島,一路北上前往卡拉海(Kara Sea),每天移動約二十五公里,總路程約兩百五十至一千公里不等。秋季則落在九月下旬至十月中旬,這段時間則比春季稍微溫暖一些,能在四周看到一些綠色植被與野花等景象。
涅涅茨人對此地的氣候與地形瞭若指掌,他們總是能找到馴鹿的主食白色地衣的生長地點,即使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他們也能在一望無際的苔原上找到正確的前進方向。
紮營的地點由地形、水源、土壤質地與牧場位置等因素來做出最後決定,停留時間則由兩天到數週不等。拔營上路往往是個大工程,必須將帳篷與各種器材分解,並裝載到由馴鹿拉動的木製雪橇上,到新的紮營地點後再卸下並組裝,整個過程通常需耗時十二至二十四小時。
馴鹿在涅涅茨人的游牧生活中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舉凡食、衣、住、行都少不了牠們。馴鹿肉的營養豐富,一頭鹿便可供一個家庭食用一個月,毛皮不僅可用於居住的帳篷布面,涅涅茨人從頭上的帽子到腳踩的靴子,全身上下的裝束全都來自馴鹿,除此之外,馴鹿骨頭可供打造工具,就連韌帶也能製成繩索,一頭馴鹿被涅涅茨人徹底利用,沒有絲毫浪費,一個涅涅茨家庭平均擁有約一千五百頭馴鹿。
雖然涅涅茨人居住於西伯利亞,但他們的語言屬於烏拉語系(Uralic languages)中名為薩莫耶德語族(Samoyedic languages)的分支,與俄語相比,反而更接近愛沙尼亞、芬蘭等國的語言,或許是長久以來的生活方式所致,涅涅茨語在漁獵、環境、天氣等方面的詞語特別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