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文章

水良伯的老農哲學 聽見植物的聲音

只有念過小學的水良伯,靠著自力學習,種出了全台灣品質最優的網紋洋香瓜。證明了「不甘平凡」可以創造出農業的最高價值。

編者的話

擁有豐富祭典的台灣,近年雖意識到民俗保存的重要性,但如何讓活水延續,孕育傳統的「土壤」富含養分,長得出綠葉新枝,仍有待大家一起努力。

虛心與心虛

我發覺在受邀演講並非自己專精的領域時,雖然感到「心虛」,但說實話,我會因此而「虛心」用功,多讀了不少資料準備,而應驗了教育界常說的「最好的『學』就是『教』」、「為了教別人,只好自己先練功夫」。

諾貝爾獎的科學變貌

一百二十年來,諾貝爾獎審慎將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巴瑞尼也告訴我,他們的網路與外面分立隔絕,提名審核作業也極端保密。大體上來說,獲獎的得主大多實至名歸,但仍然不免偶有遺珠,引起紛爭。

享受孤獨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內涵與外在,因為有內涵與外在,才構成一個完整的人。就如同一杯水,杯子是外在,水是內涵。自己的內涵是自身用歲月釀就而成佳釀,成分包括思想與觀念、品德與學識。自己的外在,也是自己平日修練而成的身形與儀容、態度與行為,兩者互為表裡,密不可分。

追憶一位令我難忘的長者

我覺得這幾年並沒有什麼「成就」(achievement),但我卻非常有「成就感」(a sense for fulfillment)」。我說「成就」是大家都可以看到的「名」或「利」,這我沒有,但我卻發現自己做了一些自己覺得「有意義」的事。

編者的話

運動的好處淺顯易懂,通體舒暢只是最即時的回饋,若以長遠來說,規律的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對身心的放鬆也有助益。但明明好處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不運動?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檢討個人的意志力上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環境的因素。

生命無盡 無語良師照亮慈大模擬醫學中心

從陌生的姓名開始,他們循線走進他人的生命。慈大醫學系教導的解剖學,透過無語良師觀照生命整體,成為日後行醫的養分。

用智慧保育大地

點滴累積的力量很大,若能集聚每一天的時間、力量,用心用愛利益人群,未來會充滿希望。慈濟環保志業至今三十年了,感恩慈濟人不僅長期投入,還踴躍宣導做環保內心的歡喜與外在的價值,讓更多人看見環保的重要,如同點起一盞盞燈,照亮我們的社會,相信在未來能看見一片健康的天地。

楊振寧和物理啟示錄

如同楊振寧說的,二十一世紀科學將面對人類更多的應用問題,但是看近時流行疾疫中科學給我們帶來的救贖,希望中混雜著是更多的未知與恐懼,楊振寧對於物理學中一些數學玄論的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