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運動的好處淺顯易懂,通體舒暢只是最即時的回饋,若以長遠來說,規律的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對身心的放鬆也有助益。但明明好處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不運動?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檢討個人的意志力上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環境的因素。

信不少讀者都有類似經驗,工作一忙,例行的運動就跟著停下來。直到良心不安,硬著頭皮又開始運動,神奇的事發生了,動完後那汗流浹背卻通體舒暢的感覺,忽然讓人慶幸於一個多小時前,自己的選擇是穿上球鞋出門去,而不是軟癱在家裡。

運動的好處淺顯易懂,通體舒暢只是最即時的回饋,若以長遠來說,規律的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對身心的放鬆也有助益。

但明明好處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不運動?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檢討個人的意志力上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環境的因素。

由撰述陳芛薇報導的〈動如風——運動文化扎根〉一文,從台灣的運動現況,回顧過去台灣人不愛運動的原因;此外,從在公園裡散步就算運動,到現代健身房、體適能、瑜伽教室等到處林立,口碑佳的健身教練炙手可熱,這些現象,都反映了當代的運動,一如當代的醫療般,已經藉由標靶藥物,針對特定疾病,達到精準投藥、精準治療的目的。透過器材、教育、專業師資與政府政策的改變,一個正向的循環,似乎可以期待;當愈多人願意運動,除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會連帶蓬勃外,民眾的健康更是國力的展現。

治本勝於治標,推廣運動如此,減少寶特瓶的使用也是。本期另一篇報導〈品水與瓶水——飲水文明的指標〉,除了介紹一個特殊的新興行業「品水師」外,也說明如果品水是文明的全新里程碑,有增無減的瓶裝水與寶特瓶,就是一種文明的倒退。事實上,強調寶特瓶可回收一事,一直是種高風險的說法;當一般民眾被誤導,以為反正能回收,買瓶裝水也能做公益時,屢創新高的廢棄寶特瓶,總有一天會多過海洋裡的魚群。所以,打造一個處處有水喝,隨時可喝水的環境,才是斧底抽薪之計。本文中所提及的「奉茶app」,內有台灣各地達七千多個的奉茶點,衷心推薦每一位讀者,都能下載使用,養成隨身攜帶環保杯的習慣。

最後,久違了的【動物人間】專題,這次推出的是撰述吳佳珍的〈師法於蟲——微小卻巨大的存在〉。提到養寵物,反射性地會想到喵星人跟毛小孩,殊不知有些人獨鍾「昆蟲」,即使不能抱、不能親,但它們帶來的療癒感,卻完全不下於前者。
時序進入霜降,在一日勝過一日的涼意中,就讓包羅萬象的《經典》,為您心靈補冬。

作者
曾任《經典》雜誌副總編輯。 2008年以《台灣脈動》、2009年以《川流台灣》(合得)連獲兩屆金鼎獎之最佳專題報導獎。2010《台灣山國誌》入圍卓越新聞獎。2013《文明密碼》獲台達能源氣候特別獎。2014年《咱ㄟ社區》獲金輪獎。2017年以《住的適當科技》入圍全球華人永續報導獎。
本文出自

動如風

【本期封面】攝影/劉子正
許多民眾於晚間時分在新北市蘆洲區微風運河旁的「戶外河濱健身房」運動。台灣近年陸續吹起自行車、路跑與健身熱潮,運動風氣雖然愈來愈盛,但能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數仍是有限,須從環境、教育等小地方一步步培養,以讓運動更深植於文化之中,厚植台灣的健康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