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前我寫成了《楊振寧傳》出版,十八年來不只楊振寧的個人生活有許多改變,世界大勢與科學面貌也大不同前,因此當出版《楊振寧傳》的天下文化提議再出一個增訂新版,自是欣然同意,為此替新版增寫了一個「後記:東籬歸根」,其中不只有楊振寧的生活改變,特別也由他對於科學的一種價值論斷,討論科學本質的變貌。
楊振寧是一九五七年得到諾貝爾物理獎,他是最早得到諾貝爾科學獎的兩個中國人之一,當年他和李政道的得獎(兩人當時皆持中華民國護照),可是華人世界的轟動大事,因為根深於我們文化中的自卑情結,就來自因科學上不如人而造成的百年來屈辱與挫敗,因此科學在我人文化中,不止於是一門知識學問,更是進步與落後分野的標誌,「五四運動」以來的「科學進步觀」,最是代表,楊振寧曾經說過的,他得到諾貝爾獎是「幫助改變了中國人自覺不如人的心理」,也是其意。
十八年來楊振寧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變,一般人最是關注的,當然還是他十六年前與年歲懸殊的翁帆再婚,當年他離開求學、成家、立業五十八年的美國,回到童年生長的北京清華校園,甚至放棄美國國籍,完全回歸中國,如他援引陶淵明詩句以「東籬歸根翁」的自況,更有人生歷史上的特別意義。
楊振寧在科學上的地位,可說早有定位。一般對物理涉獵較多的人都知道,楊振寧堪稱為一代大科學家,主要緣於他在獲得諾貝爾獎前三年所做的一項工作,物理上稱之為「楊.密爾斯規範場論」。楊振寧初提出這個理論,雖說由兩個有實驗基礎的觀念入手,卻是一個數學入手的推演,頭次發表時還受到大物理學家鮑立(W.Pauli)的當場質疑,但是楊振寧從未懷疑那個理論的價值,因為不止其數學想法美妙,且出自電磁場論的基礎,幾十年後「楊.密爾斯理論」逐漸顯現它能在更廣泛層次,統合解釋物理基本作用的能力,也建構起往後幾十年基本粒子物理中「標準模型」的理論架構。
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說法,楊振寧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就物理科學的探索深度以及科學歷史上的重要性來說,與「楊.密爾斯理論」都相去甚遠。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富蘭克林學會,一九九四年將他們地位崇隆的鮑爾科學成就獎頒給楊振寧,給獎頌辭即說:「在過去四十年當中,楊.密爾斯理論已深刻重塑了物理與近代幾何的發展,可以與馬克斯威和愛因斯坦的工作相提並論,對於未來世代必將有著足堪比擬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