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才健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江才健 相關的文章

諾貝爾獎的科學變貌

一百二十年來,諾貝爾獎審慎將事,上世紀九十年代巴瑞尼也告訴我,他們的網路與外面分立隔絕,提名審核作業也極端保密。大體上來說,獲獎的得主大多實至名歸,但仍然不免偶有遺珠,引起紛爭。

人工智能與關於參數的那些事

在電腦算則中利用參數來完成許多虛擬作為的技術,其實早已經在不計其數的現代科學運算、工程模擬、統計預測計算中,上天下地的滲透入我們如何認知物質宇宙世界,支撐著我們對於現代工程文明可靠性的信心,甚至引領我們去預測一些其實在我們認知能力之外的現象。

斯德哥爾摩的新啟示?

近一個多世紀,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每年十月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諾貝爾委員會,都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十月 […]

百歲楊振寧的小院子

那天走入楊振寧住家小樓的客廳,他靠牆坐在一張椅子裡,露出開心的笑容向我揮手,精神挺好,看著真讓人開心。

大巴靈頓宣言與科學的執念

在自然界的常態,病毒致病過程的演化,總是漸趨和緩地與宿主「和平共生」,因為那才是延生存活之道,因此多數病毒的常演化為與我們共生的狀態,容易傳播,也一再重來,卻傷害不大。

奧本海默的命定悲劇

奧本海默有如人類歷史大洪流中的一個工具,成為造就這項科學偉業的關鍵推手,給他自己,也給人類帶來意想不到的命定悲劇。

科學的能與不能

無怪乎上世紀很有代表地位的科學哲學家費耶阿本(Paul Feyeraben)會說:「科學已變成了一種宗教。」
當然,科學並不是全然「不能」,然而不識其「不能」而祈其「無所不能」,正是當前科學認知的最大危殆。

科學的殖民主義與思想殖民化

科學是人類智能活動的產物,自然不可避免要受到人類信念與偏見的影響,因此當今的許多科學活動,由概念創生到因果設定,甚至是價值判準,無一不受到來自過往歐洲種族主義,那種唯我獨尊信念的影響。

科學真不真?

現在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那就是科學的可靠是因為科學有客觀的證據,而其所謂的客觀證據,就是科學的實驗結果,一點不錯,科學之所以能夠超越過往長久的自然哲學傳統,成就其在人類自然宇宙思維的主流地位,正是因為這種實驗作為。但是我們不應該忽略,所有的實驗都是科學家所設計,也就是說所謂的客觀實驗,也有它永不可避免的主觀選擇性。

談談原子彈的那些事兒

近時因為電影《奧本海默》,原子彈這個久已未聞的武器,再被提出討論。要探究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計畫,就不能不談論偉大的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