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靈頓宣言與科學的執念

在自然界的常態,病毒致病過程的演化,總是漸趨和緩地與宿主「和平共生」,因為那才是延生存活之道,因此多數病毒的常演化為與我們共生的狀態,容易傳播,也一再重來,卻傷害不大。

類聚集較多的北半球漸入寒季,加上報告罹疾人數的增加,北境國度再次瀰漫了面對上半年曾經肆虐,造成大量死亡疫疾重來的恐懼,對於如何面對此新冠疫疾的再次重臨,在主流公共醫療體系,卻有了分歧的應對思維,引起這個可謂是科學爭吵的,是一項被稱之為「大巴靈頓宣言」的文件。

「大巴靈頓宣言」的發起人是三位公衛醫學專家,其中兩人來自美國的哈佛與史丹佛大學,一位出自英國牛津大學,他們三人所揭櫫的想法,是放鬆讓疫疾在年輕與健康人眾間的可能流傳,並著力於保護那些最為衰弱的族群,這種想法的概念源頭,便是所謂的「群體免疫」。

「群體免疫」就是說,在社會群體有夠多人感染疾疫之後,便自然造成了整個群體的一種普遍免疫力,從而足以對抗疫疾的失控肆虐。

「群體免疫」的想法並非橫空而出,也是過去面對流行疾疫的經驗總結,這個辦法在今年上半年新冠疫疾初起之時,也有一些國家採行,稱之為「佛系抗疫」。

世界上採行「佛系抗疫」最出名的國家是瑞典,在疫情高峰初期,瑞典政府採取了較寬鬆的社會交流管制,比起其他管制較嚴的國家,罹病與死亡人數高出一截,但是在歐洲也有情況更差的英國,其實是採行了較嚴的社會管制。到目前大半年下來,如果以罹病人數、死亡比率,以及對於社會的整體衝擊來者,瑞典的「佛系免疫」也未必是完全失敗的。

無論如何,就現代醫學制式想法來看,「佛系抗疫」是頗致爭議的,因此十月初三位公衛專家在美國麻州的巴靈頓簽署發表宣言之後,立即有一群公衛專家在世界醫學權威期刊《刺胳針》,聯名發表反駁文章,指稱《大巴靈頓宣言》是沒有科學根據的謬論,這封批駁的信函也有一個冠冕的稱號《約翰.史諾備忘錄》。

約翰史諾是一位英國醫生,十九世紀中葉倫敦發生霍亂疫疾,他提出嚴格控制病源的方法,奠定其在近代公衛觀念先行者的地位。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扮將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高雄鼓山地嶽殿吉勝堂八家將團裡,一名老將腳於出軍之際,在鏡前端詳面容。「扮將」作為顯性的台灣文化符碼,卻以相當隱性的理解存在於社會,不僅是信仰的神祕,曲解與誤解更讓「扮將」成為擺盪在正義與罪惡的力量。而近年來,將藝的展演、將學的推廣,似乎逐漸擦亮了看清「扮將」的那面鏡,有了一個認同扮將文化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