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多世紀,特別是近幾十年來,每年十月間,位於斯德哥爾摩的瑞典諾貝爾委員會,都會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因為十月初他們會公布當年諾貝爾獎的得主名單。諾貝爾獎初設雖說有五個項目,但是其中的生理醫學、物理和化學三個科學獎項,總還是特別受到矚目,儘管近年來國際上新設了一些獎額更高的科學獎項,但是諾貝爾獎獨有的魔魅依舊。
如果回顧由二十世紀開始的一百多年諾貝爾獎,毫無疑問的是,這個獎項大大提升了人們對於科學的認識和評價,特別是上一個世紀,物理科學有了驚人的進展,除了對於物質結構與宇宙現象認知的快速擴展,這些知識的應用也令人印象深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原子彈的研製成功,原子彈當然是物理科學探究物質結構知識的產物,原子彈所展現的悲劇性毀滅畫面,反倒神聖化了一些科學知識的價值,毋寧是一種奇異的社會現象。
其實諾貝爾獎的設立,不也就是出於同樣一種心理因素?因製造炸藥而致富的諾貝爾先生,有感於炸藥造成的生靈塗炭,乃有捐出財富設立致力於人類和平或福祉獎項之念,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所帶來的對於人類福祉的執念,確實也是影響深遠的。
諾貝爾先生留下的兩百多字遺囑,公開後在家屬與社會中曾引起過一些爭議,因此過了六年到一九○一年才頒發頭一次的獎項,在帶給人類最大福祉的大原則下,三個科學類獎項都指名要頒給前一年在各領域中的最重要發現或發明。一百多年來,諾貝爾獎確實表彰了許多科學上的重大發現,得主也受到社會相當高的尊崇,但是諾貝爾獎也是人所選擇的獎項,總是不免有些爭議,因此曾經引起過爭吵,甚至是法律訴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