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的殖民主義與思想殖民化

科學是人類智能活動的產物,自然不可避免要受到人類信念與偏見的影響,因此當今的許多科學活動,由概念創生到因果設定,甚至是價值判準,無一不受到來自過往歐洲種族主義,那種唯我獨尊信念的影響。

科學和殖民帝國主義放在一起,對於一些人恐怕有點錯愕的。其實了解近代世界歷史的進展,我們幾乎可以說近代科學與歐洲殖民帝國主義,有如一對孿生兄弟,回顧歐洲這個人類歷史最晚崛起的文明,正因為在那裡萌生了近代科學,也有了因科學而來的堅船利砲,讓帝國主義殖民擴張由非洲到拉美,再到亞洲,成就今日依舊未去的風光。

許多進入科學領域工作的科學人,常有一種浪漫到失真的想望,總認為科學好像一種救世的福音,是出人類於愚昧的完美知識真理。此種想像尤以我們文化中人為甚,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我們過去百多年歷經的近代挫折,多因為科學落於人後而來,因而也使我們認定,歐西文明之所以能新強崛起,皆因於他們得惠科學的理性之力,沒有見出歐西的崛起,不是因理性思維自然而來,實是由科學而來的暴力所肇造。

科學家最喜歡自詡於科學總可以自我更正,不會一路錯誤到底,因此科學家們也頗有自我檢討的反省,總要反思自己的一些缺失。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執世界科學期刊牛耳的英國《自然》雜誌,聘請四位科學研究者寫了一篇社論,這四位學者都有非洲裔的血統,包括現任麻省理工學院院長的政治學者諾波絲(Melissa Nobles),聯合國糧農基金慈善教育國家科技工程數學計畫與科技策略副總裁的科學家沃馬克(Chad Womack),肯亞環境氣候活動家以及綠色世代策略創始者瓦蘇蒂(Elizabeth Wathuti)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遺傳學教授溫坎(Ambrose Wonkam),社論的標題是「科學必須克服它的種族主義遺緒」。

~以上為文章之部分節錄,僅供「非會員 」閱讀,全文及更多精彩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
線上會員籌備中 敬請期待

作者
江才健,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曾任《知識通訊評論》發行人兼總編輯,帶給你每月一則富有人文的科學資訊。
本文出自

植物肉

【本期封面】攝影/安培淂
因應全球的節能減碳風,速食界龍頭麥當勞也在台灣推出第一顆植物系漢堡,其實這種模擬成肉食的料理並非新發明,從早期的黃豆,到小麥、豌豆、大米等植物性蛋白質,皆可擬真為各種動物肉的纖維。如果口感、營養都可做到類似葷食,又能不殺生,慢慢減少對肉食的依賴,將不失為另一種飲食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