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放在傳統的文化脈絡裡,有土斯有財的想法,或許有其安頓社會的正面意義。只是一旦擁有的慾望逾越了基本的需求,安身立命的房子成了投資理財的工具,社會、民心,就難以安頓了。

編者的話

充滿傷痛、艱難的二○二○年,就要在這樣的氣氛下落幕了。不少讀者,想必已經開始在計畫整理自己的住家,甚或考慮買房了。如何才能住得幸福?城市的規畫、社區的經營,誠然是關鍵,但只要能把周遭環境打掃乾淨,東西擺放整齊,幸福,至少就能瀰漫於方寸之間。

編者的話

擁有豐富祭典的台灣,近年雖意識到民俗保存的重要性,但如何讓活水延續,孕育傳統的「土壤」富含養分,長得出綠葉新枝,仍有待大家一起努力。

編者的話

運動的好處淺顯易懂,通體舒暢只是最即時的回饋,若以長遠來說,規律的運動更能增強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對身心的放鬆也有助益。但明明好處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不運動?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檢討個人的意志力上時,就很容易忽略了環境的因素。

編者的話

在多元社會裡,文化沒有高低、厚薄、好壞,而可以只是一種純粹的存在。因為文化的存在,個人與個人、族群與族群之間,得以辨識自己與他人的不同,進而,對彼此的文化產生好奇或者欣賞。

編者的話

海洋對台灣而言,何嘗不是陸地的延伸,是一條條湧動的道路。台灣以海洋國家自居,不該自絕於海,而需開放水域,喚醒國人沉睡的海洋DNA。

編者的話

從天上的神仙、地上的竹木,到海裡的珊瑚,本期《經典》上天下海,精采豐富的程度一如過往,值得捧讀。

編者的話

【大海.島.人】系列,要帶領讀者前往的,不只是台灣本島的海洋,也包括鄰近的離島,遠方的海,海裡各式各樣的生物,以及最重要的,去認識那一位位情深似海,終日與海為伍,在白浪裡沉浮,以海維生,或是尋找生命意義的人。

編者的話

截稿前最後一刻才遠從歐洲寄來的〈奧地利──內陸小國的抗疫大戰〉一文,是台裔奧地利籍音樂人兼作家楊佳恬,在地的第一手觀察。從被稱做「歐洲病毒輸出國」,到變身成歐陸第一個強制在公共場所戴口罩的國家,這段從輕忽、驚惶,到落實防疫措施的過程,是奧地利疫情從失控到可控的原因,也是東西方國家文化差異的反映。

編者的話

續幾個月來,我們原本熟悉的世界,劇烈而徹底地變了一個樣。觀光景點空無一人;某些商場猶如遭到洗劫;該在天空飛的飛機,一架架停留在地面;運動員進行沒有觀眾的球賽……連同貿易、商業活動,歷經了三十多年才成常態的全球化,被按下暫停鍵,並且未來動向不明。